操作

トーク

顕浄土真実信文類 (末)

提供: WikiArc

2012年2月1日 (水) 19:23時点における林遊 (トーク | 投稿記録)による版

信文類三(末)

(60)

夫按真実信楽 信楽有一念。
一念者 斯顕信楽開発時剋之極促 彰広大難思慶心也

(61)

是以大経言
諸有衆生 聞其名号 信心歓喜 乃至一念 至心廻向 願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転。

(62)

又言
他方仏国所有衆生 聞無量寿如来名号 能発一念浄信 歓喜。

又言
其仏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

又言
聞仏聖徳名{已上}

(63)

涅槃経言
云何名為聞不具足。如来所説十二部経。
唯信六部 未信六部 是故名為聞不具足。
雖復受持是六部経 不能読誦 為他解説 無所利益。
是故名為聞不具足
又復受是六部経已 為論議故 為勝他故 為利養故 為諸有故 持読誦説。
是故名 為聞不具足。{已上}

(64)

光明寺和尚云 一心専念
又云 専心専念{已上}

(65)

然経 言聞者 衆生聞仏願生起本末 無有疑心 是曰聞也。
言信心者 則本願力廻向之信心也。
言歓喜者 形身心悦予 之貌也。
言乃至者 摂多少之言也。
言一念者 信心無二心故 曰一念。
是名一心。
一心則清浄報土真因也。
獲得金剛真心者 横超五趣八難道 必獲現生十種益。
何者為十。
一者冥衆護持益
二者至徳具足益
三者転悪成善益
四者諸仏護念益
五者諸仏称讃益
六者心光常護益
七者心多歓喜益
八者知恩報徳益
九者常行大悲益
十者入正定聚益也。

(66)

宗師云専念 即是一行。
云専心即是一心也。
然者願成就一念 即是専心。
専心即是深心。
深心即是深信。
深信即是堅固深信。
堅固深信即是決定心。
決定心即是無上上心。
無上上心即是真心。
真心即是相続心。
相続心即是淳心。
淳心即是憶念。
憶念即是真実一心。
真実一心即是大慶喜心。
大慶喜心即是真実信心。
真実信心即是金剛心。
金剛心即是願作仏心。
願作仏心即是度衆生心。
度衆生心即是 摂取衆生 生安楽浄土心。
是心即是大菩堤心。
是心即是大慈悲心。
是心即是由無量光明慧生故。
願海平等故発心等。
発心等故道等。
道等故大慈悲等。
大慈悲者是仏道正因故。

(67)

論註曰
願生彼安楽浄土者 要発無上菩提心也。

(68)

又云
是心作仏者言 心能作仏也。
是心是仏者 心外無仏也。
譬如火従木出 火不得離木也。
以不離木故 則能焼木。
木為火焼 木即為火也

(69)

光明云
是心作仏 是心是仏 是心外 無異仏{已上}

(70)

故知 一心是名如実修行相応。
即是正教 是正義 是正行 是正解 是正業 是正智也。

(71)

三心即一心 一心即金剛真心之義 答竟 可知。

(72)

止観一云
菩提者 天竺語 此称道。
質多者天竺音 此方云心。
心者即慮知也。{已上}

(73)

言横超断四流者 横超者 横者対竪超・竪出 超者対迂対廻之言。
竪超者大乗真実之教也。
竪出者大乗権方便之教 二乗三乗迂廻之教也。
横超者即願成就一実円満之真教 真宗是也。
亦復有横出 即三輩・九品・定散之教 化土・懈慢・迂廻之善也。
大願清浄報土 不云品位階次。
一念須臾頃 速疾 超証無上正真道。
故曰横超也。

(74)

大本言
超発無上殊勝之願

(75)

又言
我建超世願 必至無上道
名声超十方 究竟靡所聞
誓不成正覚

(76)

又言
必得超絶去 往生安養国 横截五悪趣 悪趣自然閉。
昇道無窮極。
易往而無人。
其国不逆違 自然之所牽。{已上}

(77)

大阿弥陀経{友謙三蔵訳}言
可得超絶去。
往生阿弥陀仏国 横截於五悪道 自然閉塞。
昇道之無極。
易往無有人。
其国土不逆違 自然之随牽。{已上}

(78)

言断者 発起往相一心故 無生而当受生。
無趣而更応到趣。
已六趣・四生因亡果滅。
故即頓断絶三有生死。
故曰断也。
四流者 則四暴流。
又生老病死也。

(79)

大本言
会当成仏道 広度生死流

(80)

又言
会当作世尊 将度一切生老死{已上}

(81)

涅槃経言
又涅槃者 名為洲渚。
何以故 四大暴河 不能漂故。
何等為四。
一者欲暴 二者有暴 三者見暴 四無明暴。
是故涅槃名為洲渚。{已上}

(82)

光明寺和尚云
白諸行者 凡夫生死 不可貪而不厭。
弥陀浄土 不可軽而不忻。
厭則娑婆永隔 忻則浄土常居。
隔則六道因亡 淪廻之果自滅。
因果既亡 則形名 頓絶也。

(83)

又云
仰願一切往生人等 善自思量己能。
身 願生彼国者 行住座臥 必須励心 剋己昼夜莫廃。
畢命為期 上在一形似如少苦 前念命終 後念即生彼国 長時永劫常 受無為法楽。
乃至成仏 不逕生死。
豈非快哉 応知。{已上}

(84)

言真仏弟子者 真言対偽 対仮也。
弟子者 釈迦諸仏之弟子 金剛心行人也。
由斯信行 必可超証大涅槃故 曰真仏弟子。

(85)

大本言
設我得仏 十方無量不可思議 諸仏世界衆生之類 蒙我光明 触其身者 身心柔軟 超過人・天。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覚。
設我得仏 十方無量不可思議 諸仏世界衆生之類 聞我名字 不得菩薩無生法忍 諸深総持者 不取正覚。{已上}

(86)

無量寿如来会言
若我成仏 周徧十方無量無辺不可思議無等界 有情之輩 蒙仏威光所照触者 身心安楽 超過人・天。
若不爾者 不取菩提。{已上}

(87)

又言
聞法能不忘 見敬得大慶
則我善親友

(88)

又言
其有至心 願生安楽国者 可得智慧明達 功徳殊勝。

(89)

又言
広大勝解者

(90)

又言
如是等類 大威徳者 能生広大異門。

(91)

又言
若念仏者 当知此人 是人中 分陀利華。{已上}

(92)

安楽集云
拠諸部大乗 明説聴方軌者 大集経云 於説法者 作医王想作 抜苦想。
所説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其聴法者 作増長勝解想 作愈病想。
若能如是説者・聴者 皆堪紹隆仏法。
常生仏前。{乃至}
依涅槃経 仏言若人 但能至心常修念仏三昧者 十方諸仏 恒見此人 如現在前。
是故涅槃経云 仏告迦葉菩薩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常能至心専念仏者 若在山林 若在聚落 若昼 若夜 若座 若臥 諸仏世尊 常見此人 如現目前。
恒与此人而作受施。{乃至}
依大智度論 有三番解釈。
第一 仏是無上法王 菩薩為法臣。
所尊所重 唯仏世尊。
是故応当常念仏也。
第二 有諸菩薩 自云 我従曠劫已来 得蒙 世尊 長養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
禅定・智慧・無量行願 由仏得成。
為報恩故 常願近仏。
亦如大臣 蒙王恩寵 常念其王。
第三 有諸菩薩 復作是言 我於因地 遇悪知識 誹謗波若 堕於悪道。
逕無量劫 雖修余行 未能出。
後於一時 依善知識辺 教我行念仏三昧。
其時 即能併遣諸障 方得解脱。
有斯大益故 願不離仏。{乃至}
大経云 凡欲往生浄土 要須発菩提心為源。
云何 菩提者 乃是無上仏道之名也。
若欲発心作仏者 此心広大周徧法界 此心長遠尽未来際。
此心普備 離二乗障。
若能一発心 傾無始生死有輪。{乃至}
大悲経云 云何名為大悲。
若専念仏相続不断者 随其命終 定生安楽。
若能展転 相勧行念仏者 此等悉名行大悲人。{已上抄出}

(93)

光明師云
唯恨衆生疑不疑 浄土対面不相忤
莫論弥陀摂不摂 意在専心廻不廻{乃至}
或道従今至仏果 長劫讃仏報慈恩
不蒙弥陀弘誓力 何時何劫出娑婆{乃至}
何期今日至宝国 実是娑婆本師力 若非本師知識勧 弥陀浄土云何入

(94)

又云
仏世甚難値 人有信慧難
遇聞希有法 斯復最為難
自信教人信 難中転更難
大悲弘普化 真成報仏恩

(95)

又云
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仏蒙光摂 当知本願最為強
十方如来舒舌証 専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華台聞妙法 十地願行自然彰

(96)

又云
但有専念阿弥陀仏衆生 彼仏心光常 照是人 摂護不捨。
総不論照摂 余雑業行者。
此亦是 現生護念増上縁。{已上}

(97)

又云
言心歓喜得忍者 此明阿弥陀仏国 清浄光明 忽現眼前。
何勝踊躍。
因茲喜故 即得無生之忍。
亦名喜忍 亦名悟忍 亦名信忍。
此乃玄談 未標得処。
欲令夫人 等悕心此益。
勇猛専精 心想見時 方応悟忍。
此多是十信中忍。
非解行已上忍也。

(98)

又云
従若念仏者 下至生諸仏家已来 正顕念仏三昧功能超絶 実非雑善 得為比類。
即有其五。
一明 専念弥陀仏名。
二明 指讃能念之人。
三明 若能相続念仏者 此人甚為希有 更無 物可以方之。
故引芬陀利 為喩。
言分陀利者 名人中好華 亦名希有華 亦名人中上上華 亦名人中妙好華。
此華相伝 名蔡華是。
若念仏者 即是人中好人 人中妙好人 人中上上人 人中希有人 人中最勝人也。
四明 専念弥陀名者 即観音勢至 常随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
五明 今生既蒙此益 捨命即入諸仏之家 即浄土是也。
到彼長時聞法 歴事供養。
因円果満 道場之座豈賖。{已上}

(99)

王日休云
我聞無量寿経 衆生聞是仏名 信心歓喜 乃至一念 願生彼国 即得往生 住不退転。
不退転者 梵語謂之阿惟越致。
法華経 謂弥勒菩薩所得報地也。
一念往生 便同弥勒。
仏語不虚 此経寔往生之径術 脱苦之神方。
応皆信受。{已上}

(100)

大経言
仏告弥勒 於此世界 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 往生彼国。
一一菩薩 已曾 供養無数諸仏 次如弥勒。

(101)

又言
仏告弥勒 此仏土中 有七十二億菩薩 彼於無量億那由他百千仏所 種諸善根成 不退転。
当生彼国。{抄出}

(102)

律宗用欽師云
至如華厳極唱 法華妙談。
且未見有普授。
衆生一生 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 誠所謂 不可思議 功徳之利也。{已上}

(103)

真知 弥勒大士窮等覚金剛心故 竜華三会之暁 当極無上覚位。
念仏衆生 窮横超金剛心故 臨終一念之夕 超証大般涅槃。
故曰便同也。
加之獲金剛心者 則与韋提等 即可獲得喜・悟・信之忍。
是則 往相廻向之真心徹到故 籍不可思議之本誓故也。

(104)

禅宗智覚讃念仏行者云
奇哉仏力難思古今未有。

(105)

律宗元昭師云
嗚呼明教観 孰如智者乎。
臨終挙観経 讃浄土而長逝矣。
達法界 孰如杜順乎
勧四衆念仏陀 感勝相而西邁矣。
参禅見性 孰如高玉・智覚乎。
皆結社念仏而倶登上品矣。
業儒有才 孰如劉・雷・柳子厚・白楽天乎。
然皆秉筆 書誠而願生彼土矣。{已上}

(106)

言仮者 即是聖道諸機 浄土定散機也。

(107)

故光明師云
仏教多門八万四 正為衆生機不同。

(108)

又云
方便仮門等無殊

(109)

又云
門門不同名漸教 万劫苦行証無生{已上}

(110)

言偽者 則六十二見 九十五種之邪道是也。

(111)

涅槃経言
世尊常説 一切外 学九十五種 皆趣悪道。{已上}

(112)

光明師云
九十五種皆汚世 唯仏一道独清閑{已上}

(113)

:誠知。

悲哉愚禿鸞 沈没於愛欲広海 迷惑於名利太山 不喜入定聚之数。
不快近真証之証 可恥可傷矣。

(114)

夫仏説難治機 涅槃経言
迦葉世有三人 其病難治 一謗大乗 二五逆罪 三一闡提 如是三病 世中極重。
悉非声聞・縁覚・菩薩之所能治。
善男子 譬如有病 必死無治 若有瞻病随意医薬。
若無瞻病随意医薬 如是之病 定不可治。
当知是人 必死不疑。
善男子 是三種人 亦復如是。
従仏菩薩 得聞治已 即便能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若有声聞・縁覚・菩薩 或有説法 或不説法 不能令其 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上}

(115)

又言
爾時王舎大城 阿闍世王。其性弊悪 善行殺戮
具口四悪 貪・恚・愚痴其心熾盛{乃至}
而為眷属 貪著現世五欲楽故 父王無辜 横加逆害。
因害父 心生悔熱{乃至}
心悔熱故 徧体生瘡。
其瘡臭穢 不可附近。尋自念言 我今此身已受華報 地獄果報将近不遠。
爾時其母韋提希后 以種種薬而為塗之。
其瘡遂増 無有降損。
王即白母 如是瘡者 従心而生 非四大起。
若言 衆生有能治者 無有是処。
時有大臣 名日月称。
往至王所 在一面立 白言大王 何故愁悴顔容不悦 為身 痛邪為心痛乎。
王答臣言 我今身心豈得不痛。我父無辜 横加逆害。
我従智者 曾聞是義。世有五人 不脱地獄。
謂五逆罪。我今已 有無量無辺阿僧祇罪。
云何身心而得不痛。又無良医 治我身心。
臣言大王 莫大愁苦。即説偈言。
若常愁苦 愁遂増長
如人喜眠 眠則滋多
貪婬嗜酒 亦復如是
如王所言 世有五人 不脱地獄 誰往見之 来語王邪。
言地獄者 直是世間多智 者説 如王所言 世無良医治身心者。
今有大医 名富闌那 一切智見得自在 定畢竟 修習清浄梵行 常為無量無辺衆生 演説無上涅槃之道。
為諸弟子 説如是法。
無有黒業 無黒業報。無有白業無白業報。無黒白業無黒白業報。無有上業及以下業。
是師今在王舎城中。惟願大王 崛駕往彼。可令是師療治身心。
時王答言 審能 如是滅除我罪 我当帰依。
復有一臣 名曰蔵徳。復往王所 而作是言 大王何故面貌憔悴 屑口乾燋 音声微細{乃至} 何所苦為 身痛邪 為心痛 乎。
王即答言 我今身心 云何不痛。
我之痴盲 無有慧目。近諸悪友 而為善随提婆達多悪人之言 正法之王横加逆害。
我昔曾聞 智人偈説。
若於父母 仏及弟子
生不善心 起於悪業。
如是果報 在阿鼻獄
以是事故 令我心怖生大苦悩。又無良医而見救療。
大臣復言 惟願大王 且莫愁怖。法有二種。一者出家 二者王法。
王法者 謂害其父 則王国土。雖云是逆 実無有罪。
如迦羅羅虫 要壊母腹 然後乃生。
生法如是。雖破母身 実亦無罪。騾腹 懐妊等亦復如。
是治国之法 法応如是。
雖殺父兄 実無有罪。出家法者 乃至蚊蟻殺亦有罪。{乃至}
如王所言 世無良医治身心者。今有大師 名末伽梨拘賖梨子
一切知見 憐愍衆生 猶如赤子。
已離煩悩 能抜衆生三毒利箭。{乃至}
是師今在王舎大城。惟願大王 往至其所 王若見者 衆罪消滅。
時王答言 審能如是滅除我罪 我当帰依。

復有一臣 名曰実徳 復到王所 即説偈言 大王何故 身脱瓔珞
首髪蓬乱 乃至如是{乃至}
為是心痛邪 為身痛邪。
王即答言 我今身心 豈得不痛。我父先王 慈愛仁惻 特見矜念。
実無過咎 往問相師。相師答言 是児生已 定当害父。雖聞是語 猶見瞻養。
曾聞智者 作如是言。若人通母及汚比丘尼 偸僧祇物 殺発無上菩提心人 及殺其父 如是之人 必定当堕阿鼻地獄。
我今身心 豈得不痛。
大臣復言 惟願大王 且莫愁苦{乃至} 一切衆生 皆有余業。
以業縁故 数数受生死若。使先生(王)有余業者 王今殺之竟有何罪。
惟願大王 寛意莫愁 何以故 若常愁苦 愁遂増長
如人喜眠 眠則滋多
貪婬嗜酒 亦復如是{乃至}刪闍耶毘羅肱子

復有一臣 名悉知義 即至王所 作如是言{乃至}
王即答言 我今身心豈得無痛・{乃至} 先王無辜 横興逆害。我亦曾聞智者説言。若有害父 当於無量阿僧祇劫 受大苦悩。
我今不久 必堕地獄。又無良医 救療我罪。
大臣即言 惟願大王 放捨愁苦。王不聞邪 昔者有王 名曰羅摩。
其父已 得紹王位。跋提大王・毘楼真王・那睺沙王・迦帝迦王・毘舎佉王・月光明王・日光明王・愛王・持多人王 如是等王 皆害其父得紹王位。
然 無一王入地獄者。於今現在 毘瑠璃王・優陀邪王・悪性王・鼠王・蓮華王 如是等王皆害其父。
悉無一王 生愁悩者。雖言地獄・餓鬼・天中 誰有見者。
大王 唯有二有。一者人道 二者畜生。雖有是二 非因縁生 非因縁死。 若非因縁 何者有善悪。惟願大王 勿懐愁怖 何以故
若常愁苦 愁遂増長
如人喜眠 眠則滋多
貪婬嗜酒 亦復如是{乃至}
阿耆多翅金欽婆羅{乃至}

復有大臣 名曰吉徳{乃至} 言地獄者 為有何義。
臣当説之。地者名地 獄者名破。破於地獄 無有罪報。是名地獄。
又復地者名人 獄者名天。以害其父故 到人・天。
以是義故 婆蘇仙人唱言 殺羊得人天楽。
是名地獄。又復地者名命 獄者名長。
以殺寿命 彼故名地獄。(***)
大王是故当知 実無地獄。大王如種麦得麦 種稲得稲。
殺地獄者 還得地獄。殺害於人 応還得人。
大王 今当聴臣所説 実無殺害。
若有我者 実亦無害。若無我者 復無所害。
何以故。若有我者常無変易 以常住故不可殺害。
不破・不壊・不繋・不縛・不瞋・不喜猶如虚空。
云何当有殺害之罪。若無我者 諸法無常。
以無常故 念念壊滅。念念滅故 殺者死者 皆念念滅。
若念念滅 誰当有罪。大王 如火焼木 火則無罪。
如斧斫樹 斧亦無罪。如鎌刈草 鎌実無罪
如刀殺人 刀実非人 刀既無罪。人云何罪。如毒殺人 毒実非人 毒薬非罪人。云何罪。
一切万物 皆亦如是。実無殺害。云何有罪。
惟願大王 莫生愁苦 何以故
若常愁苦 愁遂増長
如人喜眠 眠則滋多
貪婬嗜酒 亦復如是

今有大師 名迦羅鳩駄迦旃延
復有一臣 名無所畏 今有大師 名尼乾陀若犍子{乃至}

爾時大医 名曰耆婆。往至王所 白言大王 得安眠不。王以偈答言{乃至} 耆婆我今病重。於正法王興悪逆害。一切良医・妙薬・呪術・善巧瞻病所不能治。
何以故 我父法王 如法治国 実無辜咎。横加逆害 如魚処陸。{乃至} 我昔曾 聞智者説言。
身口意業 若不清浄 当知是人 必堕地獄。
我亦如是。云何当得安穏眠邪。今我又無無上大医 演説法薬 除我病苦。
耆婆答言 善哉善哉 王雖作罪 心生重悔 而懐慙愧。
大王 諸仏世尊 常説是言 有二白法 能救衆生。
一慙 二愧。慙者 自不作罪 愧者不教他作。慙者内自羞恥 愧者発露向人。 慙者羞人 愧者羞天。是名慙愧。無慙愧者 不名為人 名為畜生。
有慙愧故 則能恭敬父母・師長。有慙愧故 説有父母・兄弟・姉妹。善哉大王 具有慙愧。{乃至}
如王所言。無能治者。大王当知 迦毘羅城 浄飯王子 姓瞿曇 氏字悉達多。
無師覚悟自然 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 是仏世尊。有金剛智 能/> 破衆生一切悪罪 若言不能 無有是処。{乃至} 大王 如来有弟提婆達 多破壊衆僧 出仏身血 害蓮華比丘尼。
作三逆罪。如来 為説種種法要 令其重罪 尋得微薄。
是故 如来為大良医。非六師也。{乃至}
大王作一逆者 則便具受如是一罪。若造二逆罪 則二倍。五逆具者 罪亦五倍。 大王今定知 王之悪業必不得勉。
惟願大王 速往仏所。除仏世尊余 無能救。 我今愍汝故 相勧導。
爾時大王 聞是語已 心懐怖懼。挙身戦慄。五体梓動 如苞蕉樹。 仰而答曰。天為是。誰不現色像 而但有声。大王 吾是汝父頻婆沙羅。 汝今当 随耆婆所説。莫随邪見六臣之言。時聞已悶絶躄地。身瘡増劇 臭 穢倍前。雖以冷薬塗 治療瘡 瘡蒸。毒熱但増 無損。{已上略出}
大臣名日月称  名富闌那
蔵徳      名末伽梨拘賖梨子
有一臣名曰実徳 名那闡邪毘羅肱子
有一臣名悉知義 名阿嗜多翅金欽婆羅
大臣名曰吉徳  婆蘇仙
加羅鳩駄迦旃延 名尼乾陀若犍子

(116)

又言
善男子 如我所言 為阿闍世王 不入涅槃。如是蜜義 汝未能解。
何以故 我言為者 一切凡夫 阿闍世王者 普及一切 造五逆者
又復為者 即是一切有為衆生。
我終 不為無為衆生而住於世。何以故 夫無為者 非衆生也。 阿闍世者 即是具足煩悩等者。 又復為者 即是不見仏性衆生。
若見仏性 我終不為久住於世。
以故 見仏性者 非衆生也。 阿闍世者 即是一切 未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乃至}
又復為者 名為仏性。阿闍者 名為不生。
世者 名怨。以不生仏性故。
則煩悩 怨生。煩悩怨生故 不見仏性。以不生煩悩故 則見仏性。以見仏性故 則得安住大般涅槃。是名不生。 是故 名為阿闍世。
善男子 阿闍者 名不生 不生者名涅槃。世名世法。為者名不汚。以世八法 所不汚故 無量無辺阿僧祇劫 不入涅槃。
是故 我言為阿闍世 無量億劫不入涅槃。
善男子 如来蜜語 不可思議。仏法衆僧 亦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 亦不可思議。
大涅槃経 亦不可思議。
爾時世尊 大悲導師 為阿闍世王 入月愛三昧。入三昧已 放大光明。其光清涼 往照王身身 瘡即愈。{乃至}
白王言耆婆 彼天中天。以何因縁 放斯光明。
大王 今是瑞相 相似為及以王。先言 世無良医療治身心故 放此光 先治王身。然後及心 王言耆婆 如来世尊 亦見念邪。
耆婆答言 譬如一人 而有七子 是七子中遇病 父母之心 非不平等 然於病子心則偏重。大王 如来亦爾。於諸衆生非不平等 然於罪者 心則偏重 於放逸者 仏則慈念。
不放逸者 心則放捨。何等名為不放逸者。謂六住菩薩。大王諸仏世尊 於諸衆生 不観種姓・老少・中年・貧富・ 時節・日月星宿・工巧・下賤・僮僕・婢使。
唯観衆生 有善心者。若有善心 則便慈念。
大王当知 如是瑞相 即是如来 入月愛三昧 所放光明。王即問言 何等名為月愛三昧。 耆婆答言 譬如月光 能令一切優鉢羅華 開敷鮮明。月愛三昧亦復如是。
能令衆生 善心開敷。是故名為月愛三昧。大王 譬如 月光能令一切 行路之人 心生歓喜。月愛三昧亦復如是。
能令 修習涅槃道者 心生歓喜。是故復 名月愛三昧。{乃至}諸善中王。為甘露味。
一切衆生之所愛楽。是故復名月愛三昧。{乃至}
爾時仏告 諸大衆言 一切衆生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近因縁者 無先善友。 何以故 阿闍世王 若不随順耆婆語者 来月七日 必定命終 堕阿鼻獄。
是故 近日莫 若善友。阿闍世王 復於前路聞 舎婆提毘瑠璃王 乗船入海辺 遇火 而死。瞿伽離比丘 生身入地 至阿鼻獄。須那刹多 作種種悪 到於仏所 衆罪消滅。聞是語已 語耆婆言 吾今雖聞如是二語 猶未審。定汝来 耆婆 吾欲与汝 同載一象。誤我当入阿鼻地獄 冀汝投持 不令我堕。何以故 吾昔曾聞 得道 之人 不入地獄。{乃至}
云何説言定入地獄。大王 一切衆生所作罪業 凡有二種。一者軽 二者重。若心口作 則名為軽。身口心作 則名為重。
大王 心念口説身不作者 所得報 軽。
大王昔日 口不勅殺 但言削足。大王 若勅侍臣 立斬王首。坐時乃斬 猶不得罪。
況王 不勅 云何得罪。王若得罪 諸仏世尊亦応得罪。何以故 汝父先王頻婆沙羅 常於諸仏 種諸善根。是故今日得居王位。諸仏若不受其供養 則不為王。若不為王 汝則不得為国 生害。
若汝 殺父 当有罪者 我等諸仏亦応有罪。
若諸仏世尊無得罪者 汝独云何而得罪邪
大王頻婆沙羅往有悪心 於毘富羅山遊行 射猟鹿周徧曠野。悉無所得。
唯見一仙 五通具足。見已即生瞋恚悪心。我今遊猟所 以不得 正坐此人駆逐令去。
即勅左右而 令殺之。其人臨終 生瞋。悪心退失神通 而作誓言 我実無辜。汝以心口 横加戮害。我於来世 亦当如是還 以心口而害於汝。時王聞已 即生悔心 供養死屍。先王如是尚得軽受 不堕地獄。
況王不爾 而当地獄受果報邪。先王自作 還自受之。云何令王而得殺罪。如王所言。 父王無辜者 大王云何 言無失有罪者 則有罪報。無悪業者 則無罪報。
汝父先王 若無辜罪 云何有報。頻婆沙羅 於現世中 亦得善果及以悪果。 是故 先王亦復不定。以不定故殺亦不定。殺不定 云何而言定入地獄。
大王 衆生狂惑凡有四種。一者貪狂 二 者薬狂 三者呪狂 四者本業縁狂。 大王我弟子中 有是四狂。雖多作悪 我終不記是人犯戒。是人所作 不至三悪。 若還得心 亦不言犯。王本貪国 此逆害父王。
貪狂心与作。云何得罪。大王 如人耽酔 逆害其母 既醒悟已 心生悔恨。 当知 是業亦不得報。王今貪酔 非本心作。若非本心云何得罪。
大王 譬如幻師 於四衢道頭 幻作 種種男女・象。馬・瓔珞・衣服。 愚痴之人 謂為真実有。智之人知非真。殺亦如是。 凡夫謂実 諸仏世尊 知其非真。 大王 譬如山谷響声。愚痴之人 謂之実声。有智之人知 其非真。殺亦如是。凡夫謂実。諸仏世尊 知其非真。大王 如人有怨 詐来親附。愚痴之人 謂為実親。智者了達 乃知其虚詐。殺亦如是。凡夫謂実 諸仏世尊知其非真。 大王 如人執鏡 自見面像 愚痴之人謂 為真面。智者了達 知其非真。
殺亦如是。凡夫謂実 諸仏世尊 知其非真。 大王 如熱時炎。愚痴之人 謂之是水 智者了達 知其非水。殺亦如是。 凡夫謂 実諸仏世尊知其非真。大王 如乾闥婆城。愚痴之人 謂為真実。智者了達知 其非真。殺亦如是。凡夫謂実 諸仏世尊了知 其非真。大王 如人夢中 受五欲楽。
愚痴之人謂之為実。智者了達 知其非真。殺亦如是。凡夫謂実 諸仏世尊知其 非真。大王 殺法・殺業・殺者・殺果及以解脱 我皆了之 則無有罪。 王雖知殺 云何有罪。大王 譬如有人 主知典酒 如其不飲 則亦不酔。 雖復知火 不焼燃。王亦如是。雖復知殺 云何有罪。大王 有諸衆生 於日出時 作種種罪。於月出時 復行劫盗。日月不出則不作罪。雖因日月令 其作罪 然此日月実不得罪。殺亦如是。{乃至}
大王 譬如涅槃非有 非無 而亦是有。殺亦如是。雖非有非無 而亦是有 慙愧之人 則為非有無。慙愧者 則為非無。受果報者 名之為有。空見之人則為非有。 有見之人 則為非無。有有見者 亦名為有。
何以故 有有見者 得果報故。無有見者 則無果報。常見之人 則為非有。 無常見者 則為非無。常常見者 不得為無。 何以故 常常見者 有悪業果故 是故常常見者 不得為無。以是義故  雖非有・非無 而亦是有。大王 夫衆生者 名出入息。 断出入息 故名為殺。諸仏随俗 亦説為殺。{乃至} 世尊我見世間 従伊蘭子 生伊蘭樹。不見伊蘭生栴檀樹者。我今始 見従伊蘭子 生栴檀樹。伊蘭子者 我身是也。栴檀樹者 即是我心無根信也。 無根者 我初不知恭敬如来 不信法僧 是名無根。 世尊 我若不遇如来世尊 当於無量阿僧祇劫 在大地獄 受無量苦。 我今見仏。以是 見仏所得功徳 破壊衆生煩悩悪心。 仏言 大王善哉善哉 我今知 汝必能破壊衆生悪心。 世尊若我審 能破壊衆生諸悪心者 使我常在 阿鼻地獄無量劫中 為諸衆生 受苦悩 不以為苦。
爾時 摩伽陀国無量人民 悉発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如是等 無量人民 発大心故 阿闍世王所有重罪 即得微薄。 王及夫人 後宮 采女 悉皆同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阿闍世王 語耆婆言 耆婆我今未死已 得天身。捨於短命而得長命 捨無常身 而得常身。
令諸衆生 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 諸仏弟子 説是語已 即以種種宝幢{乃至}復以偈頌 而讃嘆言
実語甚微妙 善巧於句義
甚深秘蜜蔵 為衆故顕示
所有広博言 為衆故略説
具足如是語 善能療衆生
若有諸衆生 得聞是語者
若信及不信 定知是仏説
諸仏常軟語 為衆故説麁
麁語及軟語 皆帰第一義
是故我今者 帰依於世尊
如来語一味 猶如大海水
是名第一諦 故無無義語
如来今所説 種種無量法
男女大小聞 同獲第一義
無因亦無果 無生亦無滅
是名大涅槃 聞者破諸結
如来為一切 常作慈父母
当知諸衆生 皆是如来子
世尊大慈悲 為衆修苦行
如人著鬼魅 狂乱多所為
我今得見仏 所得三業善
願以此功徳 廻向無上道
我今所供養 仏法及衆僧
願以此功徳 三宝常在世
我今所当獲 種種諸功徳
願以此破壊 衆生四種魔
我遇悪知識 造作三世罪
今於仏前悔 願後更莫造
願諸衆生等 悉発菩提心
繋心常思念 十方一切仏
復願諸衆生 永破諸煩悩
了了見仏性 猶如妙徳等
爾時世尊 讃阿闍世王 善哉善哉 若有人 能発菩提心。当知 是人則 為荘厳諸仏大衆。大王 汝昔已 於毘婆尸仏 初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従是已来 至我出世 於其中間 未曾復堕 於地獄受苦。大王 当知 菩提之心 乃有如是無量果報。大王 従今已往 常当懃修菩提之心。何以故 従是因縁 当得消滅無量悪故。 爾時阿闍世王 及摩伽陀国挙人民 従座而起 遶仏三匝 辞退還宮。{已上抄出}

(117)

又言
善男子 羅閲祇王頻婆沙羅 其王太子 名曰善見。業因縁故 生悪逆心 欲害其父 而不得便。
爾時悪人提婆達多 亦因過去業因縁故 復於我所 生不善心 欲害於我。
即修五通 不久獲得与善見太子共 為親原。為太子故 現作種種神通之事。従非門出 従門而入 従門而出 非門而入。或時示現 象・馬・牛・羊・男子之身。
善見太子見已 即生愛心・喜心・敬信之心。為是本故 厳説種種供養之具 而供養之。
又復白言 大師聖人 我今欲見曼陀羅華。時提婆達多 即便法至三十三天 従彼天人而求索之 其福尽故 都無与者。既不得華。作是思惟曼陀羅樹 無我・我所 若自取当有何罪。即前欲取便失神通。
還見己身 在王舎城。心生 慙愧 不能復見善見太子 復作是念 我今当往至如来所 求索大衆。
仏若聴者 我当随意 教詔勅便舎利弗等。
爾時提婆達多 便来我所 作如是言 唯願如来 以此大衆付嘱於我。 我当種種説法 教化令其調伏。我言痴人 舎利弗等 聴聞大智 世所信伏。我猶不以大衆付嘱。
況汝 痴人食唾者乎。時提婆達多 復於我所 倍生悪心 作如是言 瞿曇汝今雖復調伏大衆 勢亦不久。当見磨滅。
作是語已 大地即時六反震動。提婆達多尋時躄地 於其身辺出大暴風 吹諸塵土而汚坌之。提婆達多 見悪相已 復作是言 若我此身 現世必入阿鼻地獄 我悪当報如是大悪。
時提婆達多 尋起往 至善見太子所 善見見已 即問聖人 何故顔容憔悴 有憂色邪。 提婆達多言 我常如是 汝不知乎。善見答言 領説其意 何因縁爾。 提婆達言 我今与汝極成親愛。外人罵汝 以為非理。我聞是事 豈得不憂。 善見太子 復作是言 国人云何罵辱於我。提婆達言 国人罵汝 為未生怨。
善見復言 何故名我 為未生怨誰作此名。提婆達言 汝未生時 一切相師 皆作是言 是児生已 当殺其父。是故外人 皆悉号汝為未生怨。一切内人 護汝心故 謂為善見。毘提夫人聞是語已 既生汝 身於高楼上 棄之於地 壊汝一指。
以是因縁 人復号汝為 婆羅留枝。我聞是已 心生愁憤 而復不能向汝説之。
提婆達 多 以如是等 種種悪事 教令殺父。
若汝父死 我亦能殺瞿曇沙門。善見太子 問一大臣 名曰雨行。 大王何故 為我立字作 未生怨。大臣即為説其本未。
如提婆達所説無異。善見聞已 即与大臣 収其父王 閉之城外 以四種兵 而守衛之。
毘提夫人 聞是事已 即至王所。時守王人 遮不聴入。爾時夫人 生瞋恚心 便呵罵之時 諸守人 即告太子 大王夫人 欲見父王 不審聴不。善見聞已復 生瞋嫌 即往母所 前牽母髪 抜刀欲斫。
爾時耆婆白言 大王有国已来 罪雖極重 不及女人。況所生母 善見太子聞是語已 為耆婆故 即便放捨 遮断大王衣服・臥具・飲食・湯薬。過七日已 王命便終。 善見太子 見父喪已 方生悔心。雨行大臣 復以種種悪邪之法 而為説之。
大王 一切業行 都無有罪。何故今者而生悔心。耆婆復言 大王当知 如是業者 罪業二重
一者殺父王 二者殺須陀洹。如是罪者 除仏更無能除滅者。
善見王言 如来清浄 無有穢濁。我等罪人 云何得見。 善男子 我知是事。
告阿難 過三月已 吾当涅槃故 善見聞已 即来我所。我為説法 重罪得薄 獲無根信。 善男子 我諸弟子 聞是説已 不解我意故 作是言 如来定説畢竟涅槃。
善男子 菩薩二種。一者実義 二者仮名。仮名菩薩 聞我三月 当入涅槃 皆生退心 而作是言 如其如来 無常不住 我等何為。
為是事故 無量世中 受大苦悩。如来世尊 成就具足無量功徳 尚不能壊。
如是死魔。況我等輩 当能壊邪。善男子 是故我為如是菩薩而 作是言 如来常住無有変易。我諸弟子 聞是説已 不解我意 定言 如来終不畢竟入於涅槃。{已上抄出} (118)

是以 今拠大聖真説 難化三機 難治三病者 憑大悲弘誓 帰利他信海 矜哀斯治。
憐憫斯療。
喩如醍醐妙薬 療一切病。
濁世庶類 穢悪群生 応求念金剛不壊真心。
可執持 本願醍醐妙薬也 応知。

(119)

夫拠諸大乗説 難化機。
今大経言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或言唯除造無間悪業 誹謗正法及諸聖人。
観経 明五逆往生 不説謗法。
涅槃経説 難治機与病。斯等真教 云何思量邪。

(120)

報道 論註曰

問曰 無量寿経言 願往生者 皆得往生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観無量寿経言 五逆十悪 具諸不善 亦得往生。
此二経云何会。
答曰 一経以具二種重罪。一者五逆 二者誹謗正法。
以此二種罪故 所以不得往生 一経但言 作十悪五逆等罪 不言誹謗正法。
以不謗正法故 是故得生。

問曰 仮使一人 具五逆罪 而不誹謗正法 経許得生。
復有一人 但誹謗正法 而無五逆諸罪 願往生者 得生以不。
答曰 但令誹謗正法 雖更無余罪 必不得生。
何以言之  経言 五逆罪人 堕阿鼻大地獄中 具受一劫重罪。
誹謗正法人 堕阿鼻大地獄中 此劫若尽復転 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
如是展転 逕百千阿鼻大地獄仏。不記得出時節。
以誹謗正法罪 極重故 又正法者 即是仏法。
此愚痴人 既生誹謗 安有願生仏土之 理。
仮使但貪彼生安楽 而願生者 亦如求非水之氷 無煙之火。
豈有得理。
問曰 何等相是誹謗正法。
答曰 若言無仏・無仏法・無菩薩・無菩薩法。
如是等見 若心自解 若従他受其心 決定 皆名誹謗正法。
問曰 如是等計 但是己事 於衆生 有何苦悩 踰於五逆重罪邪。
答曰 若無諸仏菩薩 説世間・出世間善道 教化衆生者 豈知有仁義・礼智・信邪。
如是世間 一切善法皆断 出世間一切賢聖皆滅。 汝 但知五逆罪為重 而不知五逆罪 従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 其罪最重。
問曰 業道経言 業道如称 重者先牽。如観無量寿経言。
有人 造五逆・十悪 具諸不善。応堕悪道 逕歴多劫受無量苦
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 教称南無無量寿仏。
如是至心 令声不絶 具足十念 便得往生安楽浄土 即入大乗正定之聚 畢竟不退。 与三塗諸苦 永隔。
先牽之義於理如何。又曠劫已来 備造諸行 有漏之法繋属三界。但以十念 念阿弥陀仏 便出三界繋業之義 復欲云何。
答曰 汝謂五逆十悪繋業等為重 以下下品人十念為軽 応為罪所牽 先堕地獄 繋在三界者今当以義 校量軽重之義
在心 在縁 在決定 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
云何在心 彼造罪人 自依止虚妄顛倒 見生。 此十念者 依善知識 方便安慰 聞実相法生。 一実 一虚 豈得相比。
譬如千歳闇室 光若蹔至 即便明朗。
闇豈 得言在室千歳 而不去邪。 是名在心。
云何在縁 彼造罪人 自依止妄想心 依煩悩虚妄果報衆生生。
此十念者 依止無上信心 依阿弥陀如来方便荘厳真実清浄無量功徳名号生。
譬如有人 被毒箭 所中截筋 破骨 聞滅除薬鼓 即箭出毒除。
首楞厳経言 譬如有薬 名曰滅除。若闘戦時用 以塗鼓 聞鼓声者 箭出毒除。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住首楞厳三昧 聞其名者 三毒之箭 自然抜出。豈可得言彼箭深 毒厲 聞鼓音声 不能抜箭 去毒邪。是名在縁。
云何在決定。彼造罪人 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此十念者 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
是名決定。校量三義 十念者重。重者先牽 能出三有。両経一義耳。
問曰 幾時名為一念。
答曰百一生滅 名一刹那。六十刹那 名為一念。此中云念者 不取此時節也。
但言憶念阿弥陀仏 若総相 若別相 随所観縁 心無他想 十念相続 名為十念。但称名号亦復如是。
問曰 心若他縁 摂之令還 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 復非無間。若凝心注想 復依何 可得記念之多少。
答曰 経言十念者 明業事成弁耳。不必須知頭数也。
如言蟪蛄不識春秋 伊虫豈知朱陽之節乎。知者言之耳。十念業成者 是亦通神者言之耳。
但積念 相続不縁他事 便罷。復何仮須知念之頭数也。
若必須知 亦有方便。必須口授 不得題之筆点。{已上}

(121)

光明寺和尚云
問曰 如四十八願中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不得往生。
今此観経下品下生中 簡誹謗摂五逆者 有何意也。
答曰 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如四十八願中 除謗法五逆者。
然此之二業 其障極重。衆生若造 直入阿鼻 歴劫周章 無由可出
但如来 恐其造 斯二過方便止 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摂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 除謗法者 其五逆已作 不可捨令流転。
還発大悲 摂取往生。然謗法之罪 未為 又止 言若起謗法 即不得生。
此就未造業而解也。若造還摂得生。
雖得生 彼華合 逕於多劫。此等罪人 在華内時 有三種障 一者不得見仏及諸聖聚 二者 不得聴聞正法 三者不得歴事供養。
除此已外 更無諸苦。経云 猶如比丘入三禅之楽也 応知。
雖在華中多劫不開 可不勝阿鼻地獄之中 長時永劫 受諸苦痛也。此義就抑止門解竟。{已上}

(122)

又云
永絶譏嫌 等無憂悩。人天善悪皆得。
往到彼 無殊。斉同不退。何意然者 乃由弥陀因地 世饒王仏所 捨位出家 即起悲智之心 広弘四十八願以。
願力 五逆之与十悪罪滅得生。
謗法闡提 回心皆往。{抄出}

(123)

言五逆者
若依淄州 五逆有二。一者三乗五逆。
謂一者 故思殺父 二者故思殺母 三者故思殺羅漢 四者倒見破和合僧 五者悪心出仏身血 以背恩田 違福田故 名之為逆。
執此逆者 身壊命終 必定堕無間地獄 一大劫中 受無間苦 名無間業。
又倶舎論中 有五無間同類業。彼頌云 汚母・無学尼{殺母罪同類}。殺住定菩薩{殺父罪同類}。
及有学無学{殺羅漢同類}奪僧和合縁{破僧罪同類}
破壊率都波{出仏身血}
二者大乗五逆。如薩遮尼乾子経説。
一者破壊塔焚焼経蔵。及以盗用三宝財物。
二者謗三乗法 言非聖教 障破留難 隠蔽落蔵。
三者一切出家人 若戒・無戒・破戒 打罵呵責 説過 禁閉還俗 駆使債調断命。
四者殺父害母 出仏身血 破和合僧 殺阿羅漢。
五者謗無因果 長夜常行十不善業。{已上}
彼経云 一起不善心 殺害独覚。是殺生。
二婬羅漢尼 是云邪行也。
三侵損所施三宝物。是不与取
四倒見破和合僧衆 是虚誑語也。{略出}


顕浄土真実信文類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