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

トーク

「十住毘婆沙論 (七祖)」の版間の差分

提供: WikiArc

609行目: 609行目:
 
答曰。常行成就。如是信力転増上等法。名爲安住初地。菩提名上道。薩埵名深心。深楽菩提故名爲菩提薩埵。<br />
 
答曰。常行成就。如是信力転増上等法。名爲安住初地。菩提名上道。薩埵名深心。深楽菩提故名爲菩提薩埵。<br />
 
復次衆生名薩埵。爲衆生修集菩提故名菩提薩埵。上法者。信等法能令人成仏道故名爲上法<br />
 
復次衆生名薩埵。爲衆生修集菩提故名菩提薩埵。上法者。信等法能令人成仏道故名爲上法<br />
<br />
+
 
<br />
+
===阿惟越致相品第八 ===
 +
 
 +
問曰。是諸菩薩有二種。一惟越致。二阿惟越致応説其相。是惟越致是阿惟越致。<br />
 +
答曰<br />
 +
  等心於衆生 不嫉他利養<br />
 +
  乃至失身命 不説法師過<br />
 +
  信楽深妙法 不貪於恭敬<br />
 +
  具足此五法 是阿惟越致<br />
 +
等心衆生者。衆生六道所摂。於上中下心無差別。是名阿惟越致。
 +
 
 +
問曰。如説於諸仏菩薩応生第一敬心。余則不爾。又言親近諸仏菩薩恭敬供養。余亦不爾。云何言<br />
 +
於一切衆生等心無二。<br />
 +
答曰。説各有義 不応疑難。於衆生等心者。若有衆生視菩薩如怨賊。有視如父母。有視如中人。於此三種衆生中。等心利益欲度脱故無有差別。是故汝不応致難。<br />
 +
不嫉他利養者。若他得 衣服・飲食・臥具・医薬・房舎・産業・金銀・珍宝・村邑・聚落・国城・男女等 於此施中不生嫉妬。又不懐恨而心欣悦。<br />
 +
不説法師過者。若有人説応大乗・空、無相・無作法 若六波羅蜜 若四功徳処 若菩薩十地等諸大乗法 乃至失命因縁 尚不出其過悪。何況加諸悪事。<br />
 +
信楽深妙法者 深法名空・無相・無願及諸深経。如般若波羅蜜 菩薩蔵等。於此法一心信楽無所疑惑 於余事中無如是楽。於深経中得滋味故。<br />
 +
不貪恭敬者。通達諸法実相故。於名誉・毀辱・利与不利等無有異。<br />
 +
具此五法者。如上所説。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転不懈廃。是名阿惟越致。与此相違名惟越致。<br />
 +
是惟越致菩薩有二種。或敗壊者。或漸漸転進得阿惟越致。<br />
 +
問曰。所説敗壊者其相云何。<br />
 +
答曰<br />
 +
  若無有志幹 好楽下劣法<br />
 +
  深著名利養 其心不端直<br />
 +
  吝護於他家 不信楽空法<br />
 +
  但貴諸言説 是名敗壊相<br />
 +
無有志幹者。顔貎無色威徳浅薄。<br />
 +
問曰。非以身相威徳 是阿惟越致相。而作此説是何謂耶。
 +
 
 +
答曰。斯言有謂不応致疑。我説内有功徳故身有威徳。不但説身色顔貎端正而已。志幹者所謂威徳勢力。若有人能修集善法除滅悪法。於此事中有力名為志幹。雖復身若天王光如日月。若不能修集善法除滅悪法者。名為無志幹也。雖復身色醜陋形如餓鬼。能修善除悪乃名為志幹耳。是故汝難非也。<br />
 +
好楽下劣法者。除仏乗已余乗比於仏乗。小劣不如故名為下。非以悪也。其余悪事亦名為下。二乗所得於仏為下耳。倶出世間入無余涅槃故不名為悪。是故若人遠離仏乗信楽二乗。是為楽下法。是人雖楽上事。以信楽二乗遠離大乗故亦名楽下法。復次下名悪事。所謂五欲又断常等六十二見一切外道論議。一切増長生死。是為下法。行此法故名為楽下法。<br />
 +
深著名利者。於布施財利供養称讃事中。深心繋念善為方便。不得清浄法味故貪楽此事。心不端直者。其性諂曲喜行欺誑。<br />
 +
吝護他家者。是人随所入家。見有余人得利養恭敬讃歎。即生嫉妬憂愁不悦。心不清浄計我深故。貪著利養生嫉妬心嫌恨檀越。<br />
 +
不信楽空法者。諸仏三種説空法。所謂三解脱門。於此空法不信不楽不以為貴。心不通達故。<br />
 +
但貴言説者。但楽言辞不能如説修行。但有口説不能信解諸法得其趣味。是名敗壊相。<br />
 +
若人発菩提心。有如是相者。当知是敗壊菩薩。敗壊名不調順。譬如最弊悪馬名為敗壊。但有馬名無有馬用。敗壊菩薩亦如是。但有空名無有実行。若人不欲作敗壊菩薩者。当除悪法随法受名。
 +
 
 +
問曰。汝説在惟越致地中。有二種菩薩。一者敗壊菩薩。二者漸漸精進後得阿惟越致。敗壊菩薩已解説。漸漸精進後得阿惟越致者。今可解説。<br />
 +
答曰<br />
 +
  菩薩不得我 亦不得衆生<br />
 +
  不分別説法 亦不得菩提<br />
 +
  不以相見仏 以此五功徳<br />
 +
  得名大菩薩 成阿惟越致<br />
 +
菩薩行此五功徳。直至阿惟越致。不得我者。離我著故。是菩薩於内外・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中求我不可得。作是念<br />
 +
  若陰是我者 我即生滅相<br />
 +
  云何当以受 而即作受者<br />
 +
  若離陰有我 陰外応可得<br />
 +
  云何当以受 而異於受者<br />
 +
  若我有五陰 我即離五陰<br />
 +
  如世間常言 牛異於牛主<br />
 +
  異物共合故 此事名為有<br />
 +
  是故我有陰 我即異於陰<br />
 +
  若陰中有我 如房中有人<br />
 +
  如床上聴者 我応異於陰<br />
 +
  若我中有陰 如器中有果<br />
 +
  如乳中有蠅 陰則異於我<br />
 +
  如可然非然 不離可然然<br />
 +
  然無有可然 然可然中無<br />
 +
  我非陰離陰 我亦無有陰<br />
 +
  五陰中無我 我中無五陰<br />
 +
  如是染染者 煩悩煩悩者<br />
 +
  一切瓶衣等 皆当如是知<br />
 +
  若説我有定 及諸法異相<br />
 +
  当知如是人 不得仏法味<br />
 +
菩薩如是思惟即離我見。遠離我見故則不得我。不得衆生者。衆生名異於菩薩者。離貪我見故作是念。若他人実有我者。彼可為他因有我故以彼為他。而実求我不可得。彼亦不可得故無彼亦無我。是故菩薩亦不得彼。<br />
 +
不分別説法者。是菩薩信解一切法不二故無差別故一相故作是念。一切法皆従邪憶想分別生虚妄欺誑。是菩薩滅諸分別無諸衰悩。即入無上第一義因縁法不随他慧。<br />
 +
  実性則非有 亦復非是無<br />
 +
  非亦有亦無 非非有非無<br />
 +
  亦非有文字 亦不離文字<br />
 +
  如是実義者 終不可得説<br />
 +
  言者可言言 是皆寂滅相<br />
 +
  若性寂滅者 非有亦非無<br />
 +
  為欲説何事 為以何言説<br />
 +
  云何有智人 而与言者言<br />
 +
  若諸法性空 諸法即無性<br />
 +
  随以何法空 是法不可説<br />
 +
  不得不有言 仮言以説空<br />
 +
  実義亦非空 亦復非不空<br />
 +
  亦非空不空 非非空不空<br />
 +
  非虚亦非実 非説非不説<br />
 +
  而実無所有 亦非無所有<br />
 +
  是為悉捨離 諸所有分別<br />
 +
  因及従因生 如是一切法<br />
 +
  皆是寂滅相 無取亦無捨<br />
 +
  無灰衣不浄 灰亦還汚衣<br />
 +
  非言不宣実 言説則有過<br />
 +
菩薩如是観信解通達於説法中。無所分別。不得菩提者。是菩薩信解空法故。如凡夫所得菩提。不如是得作是念<br />
 +
  仏不得菩提 非仏亦不得<br />
 +
  諸果及余法 皆亦復如是<br />
 +
  有仏有菩提 仏得即為常<br />
 +
  無仏無菩提 不得即断滅<br />
 +
  離仏無菩提 離菩提無仏<br />
 +
  若一異不成 云何有和合<br />
 +
  凡諸一切法 以異故有合<br />
 +
  菩提不異仏 是故二無合<br />
 +
  仏及与菩提 異共倶不成<br />
 +
  離二更無三 云何而得成<br />
 +
  是故仏寂滅 菩提亦寂滅<br />
 +
  是二寂滅故 一切皆寂滅<br />
 +
不以相見仏者。是菩薩信解通達無相法。作是念。<br />
 +
  一切若無相 一切即有相<br />
 +
  寂滅是無相 即為是有相<br />
 +
  若観無相法 無相即為相<br />
 +
  若言修無相 即非修無相<br />
 +
  若捨諸貪著 名之為無相<br />
 +
  取是捨貪相 則為無解脱<br />
 +
  凡以有取故 因取而有捨<br />
 +
  誰取取何事 名之以為捨<br />
 +
  取者所用取 及以可取法<br />
 +
  共離倶不有 是皆名寂滅<br />
 +
  若法相因成 是即為無性<br />
 +
  若無有性者 此即無有相<br />
 +
  若法無有性 此即無相者<br />
 +
  云何言無性 即為是無相<br />
 +
  若用有与無 亦遮亦応聴<br />
 +
  雖言心不著 是則無有過<br />
 +
  何処先有法 而後不滅者<br />
 +
  何処先有然 而後有滅者<br />
 +
  是有相寂滅 同無相寂滅<br />
 +
  是故寂滅語 及寂滅語者<br />
 +
  先亦非寂滅 亦非不寂滅<br />
 +
  亦非寂不寂 非非寂不寂<br />
 +
是菩薩如是通達無相慧故無有疑悔。不以色相見仏。不以受想行識相見仏。
 +
 
 +
問曰。云何不以色相見仏。不以受・想・行識相見仏。<br />
 +
答曰。非色是仏。非受想行識是仏。非離色有仏。非離受想行識有仏。非仏有色。非仏有受想行識。非色中有仏。非受想行識中有仏。非仏中有色。非仏中有受想行識。菩薩於此五種中不取相。得至阿惟越致地。<br />
 +
問曰。已知得此法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有何相貎。<br />
 +
答曰<br />
 +
  般若已広説 阿惟越致相。<br />
 +
若菩薩観凡夫地声聞地辟支仏地仏地。不二不分別無有疑悔。当知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有所言説皆有利益。不観他人長短好醜。不悕望外道沙門有所言説。応知即知応見便見。不礼事余天。不以華香幡蓋供養。不宗事余師。不堕悪道不受女身。常自修十善道。亦教他令行。常以善法示教利喜。乃至夢中不捨十善道。不行十不善道。身口意業所種善根。皆為安楽度脱衆生。所得果報与衆生共。若聞深法不生疑悔。少於語言利安語和悦語柔軟語。少於眠睡行来進止心不散乱。威儀庠雅憶念堅固。身無諸虫。衣服臥具浄潔無垢。身心清浄閑静少事。心不諂曲不懐慳嫉。不貴利養衣服飲食臥具医薬資生之物。於深法中無所諍競。一心聴法常欲在前。以此福徳具足諸波羅蜜。於世技術与衆殊絶。観一切法皆順法性。乃至悪魔変現八大地獄化作菩薩而語之言。汝若不捨菩提心者当生此中。見是怖畏而心不捨。<br />
 +
悪魔復言。摩訶衍経非仏所説。聞是語時心無有異。常依法相不随於他。於生死苦悩而無驚畏。聞菩薩於阿僧祇劫修集善根而退転者。其心不没。又聞菩薩退為阿羅漢得諸禅定説法度人心亦不退。常能覚知一切魔事。若聞薩波若空大乗十地亦空可度衆生亦空諸法無所有亦如虚空。若聞如是惑乱其心欲令退転疲厭懈廃。而是菩薩倍加精進深行慈悲。意若欲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而不随禅生還起欲界法。除破憍慢不貴称讃心無瞋礙。若在居家不染著五欲。以厭離心受如病服薬。<br />
 +
不以邪命自活。不以自活因縁悩乱於他。但為衆生得安楽故処在居家。密迹金剛常随侍衛人及非人不能壊乱。諸根具足無所欠少。不為咒術悪薬伏人害物。不好闘諍不自高身不卑他人。不占相吉凶不楽説衆事。所謂帝王臣民国土疆界。戦闘器仗衣物酒食。女人事古昔事大海中事。如是等事悉不楽説。不往観聴歌舞伎楽。但楽説応諸波羅蜜義。楽説応諸波羅蜜法令得増益。離諸闘訟常願見仏。聞他方現在有仏願欲往生。常生中国終不自疑我是阿惟越致非阿惟越致。決定自知是阿惟越致。種種魔事覚而不随。乃至転身不生声聞辟支仏心。乃至悪魔現作仏身。語言汝応証阿羅漢。我今為汝説法。即於此中成阿羅漢。亦不信受。為護法故不惜身命常行精進。若説法時無有疑難。無有闕失。如是等事名阿惟越致相。能成就此相者。当知是阿惟越致。或有未具足者。何者是未久入阿惟越致地者。随後諸地修集善根。随善根転深故。得是阿惟越致相。
 +
 
 +
 
 +
十住毘婆沙論巻第四
  
 
===易行品第九===
 
===易行品第九===

2012年7月22日 (日) 14:12時点における版

国訳『十住毘婆沙論』序品

十住毘婆沙論巻第一

 聖者竜樹造
 後秦亀茲国三蔵鳩摩羅什訳

序品第一

  敬礼一切仏 無上之大道
  及諸菩薩衆 堅心住十地
  声聞辟支仏 無我我所者
  今解十地義 随順仏所説

問曰汝欲解菩薩十地義。以何因縁故説。
答曰。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阿修羅六趣険難 恐怖大畏。是衆生生死大海旋流洄澓。随業往来是其濤波。
涕涙乳汁流汗膿血是悪水聚。瘡癩乾枯嘔血淋瀝。上気熱病瘭疽癰漏吐逆脹満。如是等種種悪病爲悪羅刹。
憂悲苦悩爲水。嬈動啼哭悲号爲波浪声。苦悩諸受以爲沃焦。死爲崖岸無能越者。
諸結煩悩有漏業風鼓扇不定。諸四顛倒以爲欺誑。愚痴無明爲大黒闇。随愛凡夫無始已来常行其中。
如是往来生死大海。未曾有得到於彼岸。或有到者兼能済渡無量衆生。以是因縁説菩薩十地義。

問曰。若人不能修行菩薩十地。不得度生死大海耶。
答曰。若有人行声聞辟支仏乗者。是人得度生死大海。若人欲以無上大乗度生死大海者。
是人必当具足修行十地。

問曰。行声聞辟支仏乗者。幾時得度生死大海。
答曰。行声聞乗者。或以一世得度。或以二世。或過是数。随根利鈍。又以先世宿行因縁行辟支仏乗者。或以七世得度。或以八世。若行大乗者。或一恒河沙大劫。
或二三四至十百千万億。或過是数。然後乃得具足修行菩薩十地而成仏道。
亦随根之利鈍。又以先世宿行因縁。

問曰。声聞辟支仏仏。倶到彼岸。於解脱中有差別不。
答曰。是事応当分別。於諸煩悩得解脱是中無差別。因是解脱入無余涅槃。是中亦無差別。無有相故。但諸仏甚深禅定障解脱。
一切法障解脱。於諸声聞辟支仏。有差別非説所尽。亦不可以譬喩爲比。

問曰。三乗所学皆爲無余涅槃。若無余涅槃中無差別者。我等何用於恒河沙等大劫。往来生死具足十地。不如以声聞辟支仏乗速滅諸苦。
答曰。是語弱劣。非是大悲有益之言。若諸菩薩効汝小心無慈悲意。不能精勤修十地者。諸声聞辟支仏何由得度。亦復無有三乗差別。
所以者何。一切声聞辟支仏皆由仏出。若無諸仏。何由而出。若不修十地何有諸仏。若無諸仏亦無法僧。是故汝所説者則断三宝種。非是大人有智之言。不可聴察。
所以者何。世間有四種人。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共利四者不共利。是中共利者。能行慈悲饒益於他。名爲上人。
如説
  世間可愍傷 常背於自利
  一心求富楽 堕於邪見網
  常懐於死畏 流転六道中
  大悲諸菩薩 能極爲希有
  衆生死至時 無能救護者
  没在深黒闇 煩悩網所纒
  若有能発行 大悲之心者
  荷負衆生故 爲之作重任
  若人決定心 独受諸勤苦
  所獲安隠果 而与一切共
  諸仏所称歎 第一最上人
  亦是希有者 功徳之大蔵
  世間有常言 家不生悪子
  但能成己利 不能利於人
  若生於善子 能利於人者
  是則如満月 照明於其家
  有諸福徳人 以種種因縁
  饒益如大海 又亦如大地
  無求於世間 以慈愍故住
  此人生爲貴 寿命第一最
如是声聞辟支仏仏煩悩解脱雖無差別。
以度無量衆生久住生死多所利益具足菩薩十地故有大差別。

問曰。仏有大悲。汝爲弟子種種称讃慈愍衆生誠如所説。汝以種種因縁明了分別開悟引導。行慈悲者聞則心浄我甚欣悦。汝先偈説十地之義。願爲解釈。
答曰。敬名恭敬心。礼名曲身接足。一切諸仏者。三世十方仏。無上大道者。一切諸法如実知見通達無余。更無勝者。故曰無上。大人所行故曰大道。菩薩衆者。爲無上道発心名曰菩薩。

問曰。但発心便是菩薩耶。
答曰。何有但発心而爲菩薩。若人発心必能成無上道乃名菩薩。或有但発心亦名菩薩。何以故。若離初発心則不成無上道。如大経説。新発意者名爲菩薩。猶如比丘雖未得道亦名道人。是名字菩薩。漸漸修習転成実法。後釈歓喜地中。当広説如実菩薩相。衆者従初発心。至金剛無礙解脱道。於其中間過去未来現在菩薩。名之爲衆。堅心者。心如須弥山王不可沮壊。
亦如大地不可傾動。住十地者。歓喜等十地。後当広説。

問曰。若菩薩更有殊勝功徳。何故但称堅心。
答曰。菩薩有堅心功徳能成大業。不堕二乗。軟心者怖畏生死。自念何爲久在生死受諸苦悩。不如疾以声聞
辟支仏乗速滅諸苦。又軟心者。於活地獄黒縄地獄衆合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焼炙地獄大焼炙地獄無間大地獄。及眷属炭火地獄沸地獄焼林地獄剣樹地獄刀道地獄銅柱地獄刺棘地獄鹹河地獄。其中斧鉞刀矟戟弓箭鉄剗椎棒鉄鏘鏫鉄刀鉄臼鉄杵鉄輪以如是等治罪器物斬斫割刺打棒剥裂繋縛枷鎖焼煮考掠。
磨砕其身擣令爛熟。狐狗虎狼師子悪獣競来掣食噉其身。烏鵄鵰鷲鉄嘴所啄。悪鬼駆逼令縁剣樹。上下火山以鉄火車加其頸領。以熱鉄杖而随捶之。千釘鏒身剗刀刮削。入黒闇中熢勃臭処熱鉄鍱身臠割其肉剥其身皮還繋手足。湯涌沸炮煮其身。
鉄棒棒頭脳壊眼出。貫著鉄丳挙身火燃血流澆地。或没河。行於刀剣鏘刺悪道。自然刀剣従空而下。猶如駛雨割截支体。辛鹹苦臭穢悪之河浸漬其身。肌肉爛壊挙身堕落唯有骨在。獄卒牽抴蹴搥撲。
有如是等無量苦毒。寿命極長求死不得。若見若聞如是之事何得不怖求声聞辟支仏乗。又於寒冰地獄。頞浮陀地獄。尼羅浮陀地獄。阿波波地獄。阿羅羅地獄阿睺睺地獄。
青蓮華地獄。白蓮華地獄。雑色蓮華地獄。紅蓮華地獄。赤蓮華地獄。常在幽闇大怖畏処。謗毀賢聖生在其中。形如屋舎山陵埠阜。麁悪冷風声猛可畏。悲激吹身如転枯草。肌肉堕落猶如冬葉。凍剥創夷膿血流出。身体不浄臭処難忍。寒風切裂苦毒辛酸。
唯有憂悲啼哭更無余心。号咷煢独無所依恃。斯罪皆由誹謗賢聖。其軟心者見聞此事。何得不怖求声聞辟支仏乗。又於畜生猪狗野干猫狸狖鼠獼猴玃虎狼師子兕豹熊羆象馬牛羊蜈蚣蚰蜒蚖蛇蝮蝎黿亀魚鼈蛟虬螺蜯烏鵲鴟梟鷹鴿之類。
如是鳥獣共相残害。又網伺捕屠割不一。生則羇絆穿鼻絡首。負乗捶杖鉤刺其身皮肉破裂痛不可忍。煙熏火焼苦毒万端。死則剥皮食噉其肉。有如是等無量苦痛。
其軟心者聞見此事。何得不怖求声聞辟支仏乗。又於鍼頸餓鬼火口餓鬼火癭餓鬼食吐餓鬼食盪滌餓鬼食膿餓鬼食餓鬼浮陀鬼鳩槃茶鬼夜叉鬼羅刹鬼毘舎闍鬼富単那鬼迦羅富単那鬼等諸鬼。鬚髪蓬乱長爪大鼻。
身中多虫臭穢可畏。衆悩所切常有慳嫉飢渇苦患。未曾得食得不能咽。常求膿血屎尿涕唾盪滌不浄。有力者奪而不得食。裸形無衣寒熱倍甚。悪風吹身宛転苦痛。蚊虻毒虫唼食其体。腹中飢熱常如火然。其軟心者見聞此事。何得不怖求声聞辟支仏乗。
又於人中恩愛別苦怨憎会苦老病死苦貧窮求苦。有如是等無量衆苦。及諸天阿修羅退没時苦。其軟心者見此諸苦。何得不怖求声聞辟支仏乗。若堅心者見地獄畜生餓鬼天人阿修羅中受諸苦悩。生大悲心無有怖畏。作是願言。是諸衆生深入衰悩。無有救護無所帰依。
我得滅度当度此等。以大悲心勤行精進。不久得成所願。
是故我説。菩薩諸功徳中堅心第一。復次菩薩有八法能集一切功徳。一者大悲。二者堅心。三者智慧。四者方便。五者不放逸。六者勤精進。七者常摂念。八者善知識。是故初発心者疾行八法如救頭然。
然後当修諸余功徳。又依此八法故。有一切声聞衆四双八輩。所謂須陀洹向須陀洹等。辟支仏無我我所者。世間無仏無仏法時有得道者名辟支仏。諸賢聖離我我所貪著故。名爲無我我所者。今解十地義随順仏所説者。十地経中次第説。
今当随次具解。

問曰。汝所説者不異於経。経義已成何須更説。爲欲自現所能求名利耶。
答曰
  我不爲自現 荘厳於文辞
  亦不貪利養 而造於此論

問曰。若不爾者。何以造此論。
答曰
  我爲欲慈悲 饒益於衆生
  不以余因縁 而造於此論
見衆生於六道受苦無有救護。爲欲度此等故。以智慧力而造此論。不爲自現智力求於名利。亦無嫉妬自高之心求於供養。

問曰。慈愍饒益衆生事。経中已説。何須復解徒自疲苦。
答曰
  有但見仏経 通達第一義
  有得善解釈 而解実義者
有利根深智之人。聞仏所説諸深経。即能通達第一義。所謂深経者。即是菩薩十地。
第一義者即是十地如実義。有諸論師有慈悲心。随仏所説造作論議荘厳辞句。
有人因是而得通達十地義者。如説
  有人好文飾 荘厳章句者
  有好於偈頌 有好雑句者
  有好於譬喩 因縁而得解
  所好各不同 我随而不捨
章句名荘厳句義。不爲偈頌。偈名義趣。言辞在諸句中。或四言五言七言等。偈有二種。一者四句偈名爲波蔗。二者六句偈名祇夜。雑句者名直説語言。
譬喩者。以人不解深義故。仮喩令解。喩有或実或仮。因縁者。推尋所由随其所好而不捨之。

問曰。衆生自所楽不同。於汝何事。
答曰。我発無上道心故。不捨一切随力饒益。或以財或以法。
如説
  若有大智人 得聞如是経
  不復須解釈 則解十地義
若有福徳利根者。但直聞是十地経。即解其義不須解釈。不爲是人而造此論。

問曰。云何爲善人。
答曰。若聞仏語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薬。小児則以蜜和。善人者略説有十法。何等爲十。一者信。二者精進。三者念。四者定。五者善身業。六者善口業。七者善意業。八者無貪。九者無恚。十者無痴。
如説
  若人以経文 難可得読誦
  若作毘婆沙 於此人大益
若人鈍根懈慢。以経文難故。不能読誦。難者文多難誦難説難諳。若有好楽荘厳語言雑飾譬喩諸偈頌等。爲利益此等故造此論。是故汝先説但仏経便足利益衆生。
何須解釈者。是語不然。
如説
  思惟造此論 深発於善心
  以然此法故 無比供養仏
我造此論時思惟分別。多念三宝及菩薩衆。又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故。深発善心則是自利。又演説照明此正法故。名爲無比供養諸仏。則是利他。
如説
  説法然法灯 建立於法幢
  此幢是賢聖 妙法之印相
  我今造此論 諦捨及滅慧
  是四功徳処 自然而修集
今造此論。是四種功徳自然修集。是故心無有倦。諦者一切真実名之爲諦。一切実中仏語爲真実。不変壊故。我解説此仏法即集諦処。捨名布施。施有二種。法施財施。二種施中法施爲勝。如仏告諸比丘。一当法施二当財施。二施之中法施爲勝。
是故我法施時即集捨処。我若義説十地時。無有身口意悪業。又亦不起欲恚痴念及諸余結。障此罪故即名集滅処。爲他解説法得大智報。以是説法故即集慧処。
如是造此論。集此四功徳処。復次
  我説十地論 其心得清浄
  深貪是心故 精勤而不倦
  若人聞受持 心有清浄者
  我亦深楽此 一心造此論
此二偈其義已顕不須復説。但以自心他心清浄故。造此十地義。清浄心至所応至処得大果報。如仏語迦留陀夷。勿恨阿難。若我不記阿難。於我滅後作阿羅漢者。以是清浄心業因縁故。当於他化自在天七反爲王。如経中広説


入初地品第二

問曰。汝説此語開悟我心甚以欣悦。今解十地必多所利益。何等爲十。
答曰
  此中十地法 去来今諸仏
  爲諸仏子故 已説今当説
  初地名歓喜 第二離垢地
  三名爲明地 第四名焔地
  五名難勝地 六名現前地
  第七深遠地 第八不動地
  九名善慧地 十名法雲地
  分別十地相 次後当広説
此中者大乗義中。十者数法。地者菩薩善根階級住処。
諸仏者。十方三世諸如来。説者。開示解釈。
諸仏子者。諸仏真実子諸菩薩是。是故菩薩名爲仏子。
過去未来現在諸仏。皆説此十地。
是故言已説今説当説。菩薩在初地 始得善法味 心多歓喜故名歓喜地。
第二地中 行十善道 離諸垢故 名離垢地。
第三地中 広博多学爲衆説法 能作照明故名爲明地。
第四地中 布施持戒多聞転増。威徳熾盛故名爲炎地。
第五地中 功徳力盛。一切諸魔 不能壊故名難勝地。
第六地中 障魔事已。諸菩薩道法 皆現在前故名現前地。
第七地中 去三界遠 近法王位故名深遠地。
第八地中 若天魔梵 沙門 婆羅門 無能動其願故名不動地。
第九地中 其慧転明 調柔増上故名善慧地。
第十地中 菩薩於十方無量世界。能一時雨法雨 如劫焼已普澍大雨 名法雲地。
問曰。已聞十地名。今云何入初地。得地相貎及修習地。
答曰
  若厚種善根 善行於諸行
  善集諸資用 善供養諸仏
  善知識所護 具足於深心
  悲心念衆生 信解無上法
  具此八法已 当自発願言
  我得自度已 当復度衆生
  爲得十力故 入於必定聚
  則生如来家 無有諸過咎
  即転世間道 入出世上道
  是以得初地 此地名歓喜
厚種善根者。如法修集諸功徳。名爲厚種善根。
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痴。一切善法従此三生故名爲善根。如一切悪法皆従貪恚痴生。
是故此三名不善根。阿毘曇中種種分別。欲界繋 色界繋 無色界繋 不繋 合爲十二。
有心相応有心 不相応合二十四。此中無漏善根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修集。
余九菩薩地中修集。又未発心時久修集。
或一心中有三。或一心中有六。或一心中有九。或一心中有十二。
或但集心相応 不集心不相応。或集心不相応 不集心相応。或集心相応亦心不相応。
或不集心相応 心不相応。是諸善根分別。如阿毘曇中広説。
此中善根爲衆生求無上道故。所行諸善法皆名善根。
能生薩婆若智故名爲善根。行於諸行者。
善行名清浄。諸行名持戒。清浄持戒次第而行。是持戒与七法和合故名爲善行。
何等爲七。一慚二愧三多聞四精進五念六慧七浄命浄身口業。行此七法具持諸戒。
是名善行諸行。
又経説諸禅爲行処。是故得禅者名爲善行諸行。此論中不必以禅乃得発心。
所以者何。仏在世時無量衆生皆亦発心不必有禅。又白衣在家亦名爲行。
善集資用者。上偈中所説。厚種善根善行諸行 多供養仏善知識護具足深心悲念衆生信解上法。
是名資用。又本行善法必応修行亦名資用。所謂布施忍辱質直不諂心柔和同止。
楽無慍恨性殫尽不隠過。不偏執不佷戻。不諍訟不自恃不放逸。捨憍慢。離矯異。
不讃身堪忍事。決定心能果敢受。不捨易教授。少欲知足楽於独処。
如是等諸法随行已。漸能具足殊勝功徳。是法味堅牢故名爲本行。若離是法不能進得勝妙功徳。
是故此本行法与八法和合故。爲初地資用。善供養諸仏者。若菩薩世世。
如法常多供養諸仏。供養有二種。一者善聴大乗正法若広若略。二者四事供養恭敬礼侍等。具此二法供養諸仏。名爲善供養諸仏。
善知識者。菩薩雖有四種善知識。此中所説能教入大乗。具諸波羅蜜。能令住十地者。所謂諸仏菩薩及諸声聞。
能示教利喜大乗之法令不退転。守護者。常能慈愍教誨。令得増長善根。
是名守護。具足深心者。深楽仏乗無上大乗一切智乗。名爲具足深心。
問曰。無尽意菩薩。於和合品中。告舎利弗。諸菩薩所有発心皆名深心。
従一地至一地故名爲趣心。増益功徳故名爲過心。得無上事故名爲頂心。
摂取上法故名爲上心。現前得諸仏法故名爲現前心。集利益法故名爲縁心。通達一切法故名爲度心。
所願不倦故名爲決定心。
満所願故名爲喜心。身自成辦故名無侶心。離敗壊相故名調和心。無諸悪故名爲善心。
遠離悪人故名不雑心。以頭施故名難捨心。救破戒人故名持難戒心。能受下劣加悪故名難忍心。
得涅槃能捨故名難精進心。
不貪禅故名難禅定心。助道善根無厭足故名難慧心。能成一切事故。名度諸行心。
智慧善思惟故名離慢大慢我慢心。
不望報故是一切衆生福田心。観諸仏深法故名無畏心。不障閡故名増功徳心。
常発精進故名無尽心。能荷受重担故名不悶心。
又深心義者。等念衆生普慈一切。供養賢善悲念悪人尊敬師長。救無救者無帰作帰無洲作洲。
無究竟者爲作究竟。無有侶者能爲作侶。曲人中行於直心。敗壊人中行真正心。
諛諂人中行無諂心。不知恩中行於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無利益中能行利益。邪衆生中行於正行。
憍慢人中行無慢行。不随教中而不慍恚罪衆生中常作守護。衆生所有過不見其失。
供養福田随順教誨受化不難。
阿練若処一心精進。不求利養不惜身命。
復次内心清浄故無有誑惑。善口業故不自称歎。知止足故不行威迫。心無垢故行於柔和。
集善根故能入生死。爲衆生故忍一切苦。菩薩有如是等深心相。故不可窮尽。
汝今但説深心相何得不少。
答曰。不少也。無尽意。総一切深心相在一処説。而此中分布諸地。此十住経。地地別説深心相。
是故菩薩随諸地中皆得深心深心之義即在其地。
今初地中説二深心。一者発大願。二者在必定地。是故当知随在十地善説深心。
汝説何得不少。是事不然。悲心於衆生者。成就悲故名爲悲者。何謂爲悲。悼愍衆生救済苦難。
信解諸上法者。於諸仏法信力通達。発願我得自度已当度衆生者。
一切諸法願爲其本。離願則不成。是故発願。
問曰。何故不言我当度衆生。而言自得度已当度衆生。
答曰。自未得度不能度彼。如人自没淤泥。何能拯抜余人。
又如爲水所Sosogu.jpg不能済溺。是故説我度
已当度彼。如説
  若人自度畏 能度帰依者
  自未度疑悔 何能度所帰
  若人自不善 不能令人善
  若不自寂滅 安能令人寂
是故先自善寂而後化人。又如法句偈説
  若能自安身 在於善処者
  然後安余人 自同於所利
凡物皆先自利後能利人。何以故。如説
  若自成己利 乃能利於彼
  自捨欲利他 失利後憂悔
是故説自度已当度衆生。問曰。得何利故能成此事入必定地。又以何心能発是願。
答曰。得仏十力能成此事。入必定地能発是願。
問曰。何等是仏十力。
答曰。仏悉了達一切法因果名爲初力。如実知去来今所起業果報処名爲二力。
如実知諸禅定三昧分別垢浄入出相名爲三力。如実知衆生諸根利鈍名爲四力。
如実知衆生所楽不同名爲五力。如実知世間種種異性名爲六力。
如実知至一切処道名爲七力。如実知宿命事名爲八力。如実知生死事名爲九力。
如実知漏尽事。名爲十力。爲得如是仏十力故。大心発願即入必定聚。

問曰。凡初発心皆有如是相耶。
答曰。或有人説。初発心便有如是相。而実不爾。何以故。
是事応分別不応定答。所以者何。一切菩薩初発心時。不応悉入於必定。
或有初発心時即入必定。或有漸修功徳。如釈迦牟尼仏。初発心時不入必定。
後修集功徳値燃灯仏得入必定。是故汝説一切菩薩初発心便入必定是爲邪論。
問曰。若是邪論者。何故汝説以是心入必定。
答曰。有菩薩初発心即入必定。以是心能得初地。因是人故説初発心入必定中。
問曰。是菩薩初心。釈迦牟尼仏初発心。是心云何。
答曰。是心不雑一切煩悩。是心相続不貪異乗。是心堅牢一切外道無能勝者。
是心一切衆魔不能破壊。是心爲常能集善根。是心能知有爲無常。是心無動能摂仏法。
是心無覆離諸邪行。是心安住不可動故。是心無比無相違故。是心如金剛通達諸法故。
是心不尽集無尽福徳故。是心平等等一切衆生故。是心無高下無差別故。是心清浄性無垢故。
是心離垢慧炤明故。是心無垢不捨深心故。是心爲広慈如虚空故。是心爲大受一切衆生故。
是心無閡至無障智故。是心遍到不断大悲故。是心不断能正迴向故。
是心衆所趣向。智者所讃故。是心可観小乗瞻仰故。是心難見。一切衆生不能覩故。
是心難破能善入仏法故。是心爲住一切楽具所住処故。是心荘厳福徳資用故。
是心選択智慧資用故。是心淳厚以布施爲資用故。是心大願持戒資用故。是心難沮忍辱資用故。
是心難勝精進資用故。是心寂滅禅定資用故。是心無悩害慧資用故。是心無瞋閡慈心深故。
是心根深悲心厚故。是心悦楽喜心厚故。是心苦楽不動捨心厚故。是心護念諸仏神力故。
是心相続三宝不断故。
如是等無量功徳荘厳初必定心。如無尽意品中広説。是心不雑一切煩悩者。見諦思惟所断二百九十四煩悩不与心和合故名爲不雑。
是心相続不貪異乗者。従初心相続来。不貪声聞辟支仏乗。但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名爲相続不貪異乗。如是等四十句論。応如是知。
問曰。汝説是心常。一切有爲法皆無常。如法印経中説。行者観世間空無有常而不変壊。
是事何得不相違耶。
答曰。汝於是義不得正理故作此難。是中不説心爲常。此中雖口説常。
常義名必定初心生必能常集諸善根不休不息故名爲常。生如来家者。如来家則是仏家。
如来者。如名爲実。来名爲至。至真実中故名爲如来。何等爲真実所謂涅槃。不虚誑故是名如実。
如経中説。仏告比丘。第一聖諦無有虚誑涅槃是也。復次如名不壊相。所謂諸法実相是。
来名智慧。到実相中通達其義故名爲如来。復次空無相無作名爲如。
諸仏来至三解脱門。亦令衆生到此門故。名爲如来。復次如名四諦。以一切種見四諦故名爲如来。
復次如名六波羅蜜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以是六法来至仏地故名爲如来。復次諦捨滅慧四功徳処。名爲如来。以是四法来至仏地故名爲如来。
復次一切仏法名爲如。是如来至諸仏故。名爲如来。
復次一切菩薩地喜浄明炎難勝現前深遠不動善慧法雲名爲如。
諸菩薩以是十地来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爲如来。
又以如実八聖道分来故名爲如来。復次権智二足来至仏故名爲如来。如去不還故名爲如来。如来者。
所謂十方三世諸仏是。是諸仏家名爲如来家。今是菩薩行如来道。相続不断故名爲生如来家。
又是菩薩必成如来故。名爲生如来家。譬如生転輪聖王家有転輪聖王相。是人必作転輪聖王。
是菩薩亦如是生如来家。発是心故必成如来。是名生如来家。如来家者。
有人言。是四功徳処所謂諦捨滅慧。諸如来従此中生故。名爲如来家。
有人言。般若波羅蜜及方便。是如来家。如助道経中説
  智度無極母 善権方便父
  生故名爲父 養育故名母
一切世間以父母爲家。是二似父母故名之爲家。
有人言。善慧名諸仏家。従是二法出生諸仏。是二則是一切善法之根本。
如経中説。是二法倶行能成正法。善是父慧是母。是二和合名爲諸仏家。如説
  菩薩善法父 智慧以爲母
  一切諸如来 皆従是二生

引文一(有人言)

有人言。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諸仏家。従此二法生諸如来。
此中般舟三昧爲父。大悲爲母。
復次般舟三昧是父。無生法忍是母。
如助菩提中説
 般舟三昧父 大悲無生母
 一切諸如来 従是二法生
家無過咎者。家清浄故。
清浄者。六波羅蜜 四功徳処 方便般若波羅蜜善慧 般舟三昧大悲諸忍。
是諸法 清浄無有過 故名家清浄。

是菩薩 以此諸法 爲家故 無有過咎。

転於過咎 転於世間道入 出世上道者。世間道名 即是凡夫所行道 転名休息。
凡夫道者 不能究竟至涅槃 常往来生死。是名凡夫道。

出世間者。因是道 得出三界故 名世間道。上者妙故名爲上。入者正行道故名爲入。
以是心入初地名歓喜地。
問曰。初地何故名爲歓喜。
答曰
  如得於初果 究竟至涅槃
  菩薩得是地 心常多歓喜
  自然得増長 諸仏如来種
  是故如此人 得名賢善者
如得初果者。如人得須陀洹道。善閉三悪道門。
見法入法得法。住堅牢法不可傾動。究竟至涅槃。
断見諦所断法故心大歓喜。設使睡眠嬾惰不至二十九有。
如以一毛爲百分。以一分毛分取大海水若二三渧。
苦已滅
如大海水。余未滅者如二三渧。心大歓喜。
菩薩如是得初地已。名生如来家。一切天竜夜叉乾闥婆
 阿修羅 迦楼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天王 梵王 沙門 婆羅門一切声聞辟支仏等所共供養恭敬。
何以故。是家無有過咎故。転世間道入出世間道。
但楽敬仏得四功徳処得六波羅蜜果報滋味。
不断諸仏種故心大歓喜。是菩薩所有余苦如二三水渧。
雖百千億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無始生死苦。如二三水渧。
所可滅苦如大海水。是故此地名爲歓喜

地相品第三


問曰。得初地菩薩有何相貎。
答曰
  菩薩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於諍訟 其心多喜悦
  常楽於清浄 悲心愍衆生
  無有瞋恚心 多行是七事
菩薩若得初地。即有是七相。能堪受者。能爲難事修集無量福徳善根。
於無量恒河沙劫往来生死。教堅心難化悪衆生。心不退没。
能堪受如是等事故名爲堪忍。
無諍訟者。雖能成大事而不与人諍競。共相違返。
喜者。能令身得柔軟心得安隠。悦者於転上法中心得踊悦。
清浄者。離諸煩悩垢濁。
有人言。信解名爲清浄。
有人言。堅固信名爲清浄。是清浄心於仏法僧宝。
於苦集滅道諦。於六波羅蜜。於菩薩十地。於空無相無作法。略而言之。
一切深経諸菩薩及其所行一切仏法。悉皆心信清浄。
悲者。於衆生憐愍救護。是悲漸漸増長而成大悲。
有人言。在菩薩心名爲悲。悲及衆生名爲大悲。大悲以十因縁生。如第三地中広説。
不瞋者是菩薩結未断故名爲行善心少於瞋恨。如是菩薩在於初地。
心不畏没故名爲能有堪忍。楽寂滅故名爲不好諍訟。
得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悲故名爲心多喜。
離諸煩悩垢濁故於仏法僧宝諸菩薩所心常清浄。
心安隠無患故名爲心悦。深愍衆生故名爲悲。心常楽慈行故名爲不瞋。
是名菩薩在初地相貎。
問曰。何故不説菩薩於初地中有此七事而言多。
答曰。是菩薩漏未尽故。或時懈怠於此事中暫有廃退。以其多行故説爲多。
於初地中已得是法。後諸地中転転増益。

引文二(問曰 初歓喜地菩)

問曰。初歓喜地菩薩在此地中名多歓喜。爲得諸功徳故歓喜爲地。
法応歓喜。以何而歓喜。
答曰
  常念於諸仏 及諸仏大法
  必定希有行 是故多歓喜
如是等歓喜因縁故。菩薩在初地中心多歓喜。
念諸仏者。念然灯等過去諸仏阿弥陀等現在諸仏弥勒等将来諸仏。
常念如是諸仏世尊如現在前。三界第一無能勝者。
是故多歓喜。念諸仏大法者。略説諸仏四十不共法。
一自在飛行随意。二自在変化無辺。三自在所聞無礙。四自在以無量種門知一切衆生心。
如是等法後当広説。

念必定諸菩薩者。若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入法位得無生法忍。
千万億数魔之軍衆不能壊乱。

得大悲心成大人法。
不惜身命爲得菩提勤行精進。

是念必定菩薩。念希有行者。念必定菩薩第一希有行 令心歓喜。一切凡夫所不能及。
一切声聞辟支仏所不能行。
開示仏法無礙解脱及薩婆若智。又念十地諸所行法。名爲心多歓喜。
是故菩薩得入初地名爲歓喜。
問曰。
有凡夫人未発無上道心。或有発心者未得歓喜地。是人念諸仏及諸仏大法。
念必定菩薩及希有行亦得歓喜。得初地菩薩歓喜。与此人有何差別。
答曰
  菩薩得初地 其心多歓喜
  諸仏無量徳 我亦定当得
得初地必定菩薩念諸仏有無量功徳。我当必得如是之事。何以故。我以得此初地入必定中。
余者無有是心。是故初地菩薩多生歓喜。余者不爾。
何以故。余者雖念諸仏。不能作是念。我必当作仏。
譬如転輪聖子生是転輪王家。成就転輪王相。念過去転輪王功徳尊貴。作是念。
我今亦有是相。亦当得是豪富尊貴。心大歓喜。若無転輪王相者無如是喜。
必定菩薩若念諸仏及諸仏大功徳威儀尊貴。我有是相必当作仏。
即大歓喜。余者無有是事。定心者深入仏法心不可動。

復次菩薩在初地念諸仏時。作是思惟。我亦不久当作利益諸世間者及念仏法。
我亦当得相好厳身成就仏不共法。随諸衆生所種善根心力大小而爲説法。
又我已得善法滋味。不久当如必定菩薩遊諸神通。又念必定菩薩所行之道。
一切世間所不能信。我亦当行。如是念已心多歓喜。余者不爾。
何以故。是菩薩入初地故。其心決定願不移動求所応求。譬如香象所作唯有香象能作。余獣不能。
是故汝所説者。是事不然。復次菩薩得初地無諸怖畏故心多歓喜。
若怖畏者心則不喜。
問曰。菩薩無何等怖畏。
答曰
  無有不活畏 死畏悪道畏
  大衆威徳畏 悪名毀呰畏
  繋閉桎梏畏 拷掠刑戮畏
  無我我所故 何有是諸畏
問曰。菩薩何故住初地無不活畏。
答曰。有大威徳故。能堪受故。大智慧故。知止足故。
作是念。我多修福徳。有福之人衣服飲食。
所須之物自然即至。如昔劫初大人群臣士民請以爲王。若薄福徳者。雖生王家以身力自営。
衣食尚不充足。何況国土。菩薩作是念。我多修福徳。如劫初王自然登位。
我亦如是。亦当復得如是事故。不応有不活畏。復次人雖薄福有堪受力。勤修方便能生衣食。
如経説。以三因縁得有財物。一者現世自作方便。二者他力作与。三者福徳因縁。
我能堪受難成之事。現世亦有方便力故。不応有不活畏。有智之人少設方便能得自活。
能求仏道智慧分今已有之。是智慧利能得自活也。不応有不活畏。復次菩薩作是念。
我住世間。世間有利衰毀誉称譏苦楽。如是八事何得無也。不応以不得故有不活畏。
復次是菩薩以知足故好醜美悪随得而安。不応有不活畏。
若不知足者。設得満世間財物。意猶不足。如説
  若有貧窮者 但求於衣食
  既得衣食已 復求美好者
  既得美好者 復求於尊貴
  既得尊貴已 求王一切地
  設得尽王地 復求爲天王
  世間貪欲者 不可以財満
若知足之人。得少財物。今世後世能成其利。是菩薩楽布施故。具足智慧故。
多能発起不貪善根。若不楽施若多作衆悪。以慳貪愚痴因縁故。増益慳貪不善根。
無厭足法属於慳貪。是故菩薩多発不貪善根故知足。知足故無不活畏。復次無死畏者。
多作福徳故。念念死故。不得免故。無始世界習受死法故。多修習空故。菩薩作是念。
若人不修福徳則畏於死。自恐後世堕悪道故。我多集諸福徳。死便生於勝処。是故不応畏死。
如説
  待死如愛客 去如至大会
  多集福徳故 捨命時無畏
復作是念。死名随所受身。末後心滅爲死。若心滅爲死者。心念念滅故皆応是死。
若畏死者心念念滅皆応有畏。非但畏末後心滅。亦応当畏前心尽滅。
何以故。前後心滅無有差別故。若謂畏堕悪道故畏末後心滅者。福徳之人不応畏堕悪道。
如先説。我当受念念滅故。於末後心滅。不応有死畏。
復作是念。我於無始世界往来生死受無量無辺阿僧祇死法。無有処所能免死者。
仏説生死無始。若人於一劫中死已積骨高於雪山。如是諸死不爲自利不爲利他。
我今発無上道願。爲欲自利亦爲利他故。勤心行道有大利故。
云何驚畏。如是菩薩即捨死畏。復次作是念。今此死法必当応受無有免者。
何以故。劫初諸大王。頂生喜見照明王等有三十二大人相荘厳其身。七宝導従天人敬愛。
王四天下常行十善道。是諸大王皆帰於死。復有蛇提羅諸小転輪王。自以威力王閻浮提。身色端正猶如天人。於色声香味触自恣無乏。
所向皆伏無有退却善通射術。是諸王等覇王天下人民眷属皆不免死。
又諸仙聖迦葉憍瞿摩等行諸苦行得五神通。造作経書皆不免死。
又諸仏辟支仏阿羅漢。心得自在離垢得道。皆爲死法之所磨滅。
一切衆生無能過者。我発無上道心不応畏死。又爲破死畏故。発心精進自除死畏亦除於他。
是故発心行道。云何於死而生驚畏。菩薩如是思惟無常即除死畏。
復次菩薩常修習空法故。不応畏死。如説
  離死者無死 離死無死者
  因死有死者 因死者有死
  死成成死者 死先未成時
  無有決定相 無死無成者
  離死有死者 死者応自成
  而実離於死 無有死者成
  而世間分別 是死是死者
  不知死去来 是故終不免
  以是等因縁 観於諸法相
  其心無有異 終不畏於死
無悪道畏者。菩薩常修福徳故。不畏堕悪道。作是念。
罪人堕悪道。非是福徳者。我乃至一念中。不令諸悪得入。
而於身口意常起清浄業。是故我得無量無辺功徳成就。
如是大功徳聚。云何畏堕悪道。復次菩薩一発心爲利安一切衆生故。
大慈悲所護故。住四功徳処。得無量功徳。度一切悪道。
何以故。是心勝一切声聞辟支仏。如浄毘尼経中。迦葉白仏言。
希有世尊。善説菩薩以是薩婆若多心能勝一切声聞辟支仏。
我成就如是大功徳。住如是大法。云何当畏堕於悪道。復作是念。
我無始已来。往来生死堕諸悪道受無量苦。不爲自利亦不利他。我今発無上大願。爲欲自利亦爲利他。
先来堕悪道無所利益。今爲利益衆生故。設堕悪道不応有畏。復次実行菩薩発如是心。
仮令我於阿鼻地獄一劫受苦然後得出。能令一人生一善心。積集如是無量善心。堪任受化令発三乗。
如是教恒河沙等衆生声聞乗。恒河沙等衆生辟支仏乗。恒河沙等衆生発大乗。
然後我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尚不応退没。何況我今修集無量無辺功徳遠離悪道。
菩薩如是思惟。何得有悪道畏。復次如叫喚地獄経中説。
菩薩答魔言
  我以布施故 堕在叫喚獄
  所受我施者 皆生於天上
  若爾猶尚応 常行於布施
  衆生在天上 我受叫喚苦
菩薩如是等種種因縁。能遮悪道畏。無有大衆畏者。成就聞慧思慧修慧故。
又離諸論過咎故。是菩薩建立語端所説無失。能以因縁譬喩結句不多不少無有疑惑。
言無非義無有諂誑。質直柔和種種荘厳。易解易持義趣次序。能顕己事能破他論離四邪因具四大因。
如是等荘厳言辞。大衆中説無有所畏。無悪名畏呵罵畏者。不貪利養故。身口意行清浄故。
無有繋閉桎梏考掠畏者。無有罪故。慈愍一切衆生故。
忍受一切衆苦悩故。依止業果報故。我先自作今還受報。是菩薩以如是等因縁故。
無有不活等畏。復次楽観一切法無我。是故無一切怖畏。一切怖畏皆従我見生。
我見皆是諸衰憂苦之根本。是菩薩利智慧故。如実深入諸法実相故則無有我。
我無故何従有怖畏。
問曰。是菩薩云何無有我心。
答曰。楽空法故。菩薩観身離我我所故。如説
  我心因我所 我所因我生
  是故我我所 二性倶是空
  我則是主義 我所是主物
  若無有主者 主所物亦無
  若無主所物 則亦無有主
  我即是我見 我物我所見
  実観故無我 我無無非我
  因受生受者 無受無受者
  離受者無受 云何因受成
  若受者成受 受則爲不成
  以受不成故 不能成受者
  以受者空故 不得言是我
  以受是空故 不得言我所
  是故我非我 亦我亦非我
  非我非無我 是皆爲邪論
  我所非我所 亦我非我所
  非我非我所 是亦爲邪論
菩薩如是常楽修空無我故。離諸怖畏。所以者何。
空無我法能離諸怖畏。故菩薩在歓喜地。
有如是等相貎

浄地品第四


問曰。菩薩已得初地。応云何修治。
答曰
  信力転増上 深行大悲心
  慈愍衆生類 修善心無倦
  喜楽諸妙法 常近善知識
  慚愧及恭敬 柔軟和其心
  楽観法無著 一心求多聞
  不貪於利養 離姦欺諂誑
  不汚諸仏家 不毀戒欺仏
  深楽薩婆若 不動如大山
  常楽修習行 転上之妙法
  楽出世間法 不楽世間法
  即治歓喜地 難治而能治
  是故常一心 勤行此諸法
  菩薩能成就 如是上妙法
  是則爲安住 菩薩初地中
菩薩以是二十七法浄治初地。

引文三(信力増上者)

信力増上者。信名有所聞見必受無疑。増上名殊勝。
問曰。有二種増上。一者多二者勝。今説何者。
答曰。此中二事倶説。菩薩入初地。得諸功徳味故信力転増。
以是信力籌量諸仏功徳無量深妙能信受。是故此心亦多亦勝。
深行大悲者。愍念衆生徹入骨髄故名爲深。爲一切衆生求仏道故名爲大。
慈心者。常求利事安隠衆生。慈有三種。


後当広説。修善心無倦者。善法名可親近修習能与愛果。
修如是法時心不懈堕。善法因縁名四摂法十善道六波羅蜜菩薩十地等及諸功徳。
喜楽妙法者。常思惟修習深得法味久則生楽。如人在花林与愛色相娯楽。
常近善知識者。菩薩有四種善知識。後当広説。此中善知識者。諸仏菩薩是。
常以正心親近能令歓悦。慚愧名爲喜羞恥。恭敬名念其功徳尊重其人。柔軟名其心和悦同止安楽楽観法者。
法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空無相無作等。以正憶念常観此法。無著者。
著名心帰趣三有。是衆生所帰。有人言。五欲諸邪見是所帰趣。
何以故。衆生心常繋著故。菩薩利智心無貪著。一心名貴重仏法心無余想。求多名聞者。
仏説九部経。能尽推尋修学明了若少不尽。不貪利養者。利名得飲食財物等。養名恭敬礼拝施設床座迎来送去。
菩薩応以是事施与衆生不自貪著。姦欺名斗秤邪偽衣物不真。諂名心不端直。誑名五邪命法。
一名矯異。二名自親。三名激動。四名抑揚。五名因利求利。
矯異者。有人貪求利養故。若作阿練若著納衣。若常乞食若一坐食。若常坐。若中後不飲漿。受如是等頭陀行。
作是念。他作是行。得供養恭敬。我作是行或亦得之。爲利養故改易威儀名爲矯異。
自親者。有人貪利養故。詣檀越家語言。如我父母兄弟姊妹親戚無異。若有所須我能相与。欲有所作我能爲作。
我不計遠近能来問訊。我住此者正相爲耳。爲求供養貪著檀越。能以口辞牽引人心。如是等名爲自親。激動者。
有人不計貪罪欲得財物。作得物相如是言。是鉢好若衣好若戸鉤好若尼師檀好。若我得者則能受用。
又言。随意能施此人難得。又至檀越家作是言。汝家羹飯餅肉香美。衣服復好。常供養我。我以親旧必当見与。
如是示現貪相。是名激動抑揚者。
有人貪利養故語檀越言。汝極慳惜。尚不能与父母兄弟姊妹妻子親戚。誰能得汝物者。
檀越愧恥俛仰施与。又至余家作是言。汝有福徳受人身不空。阿羅漢常入出汝家。汝与坐起語言作是念想檀越或生是心。
更無余人入出我家必謂我。是名爲抑揚。因利求利者。有人以衣若鉢僧伽梨若尼師檀等資生之物。
持示人言。若王王等及余貴人与我是物。作是念。檀越或能生心。彼諸王貴人尚能供養。況我不与是人。
因以此利更求余利故名因利求利。是故応当遠離如此諂偽。不汚諸仏家者。何等爲汚諸仏家。
有人言。若人発求無上道心已。後迴向声聞辟支仏道。不能住世継三宝種。
是名汚諸仏家。是義不然。何以故。是人能度生死。又得諸無漏根力覚道。
亦是仏子。云何言汚諸仏家。如経説。仏告比丘。
汝是我子。従我心生口生得法分者。又声聞人言諦捨滅慧処。名諸仏家。何以故。従是四事出生諸仏故。
若汚此四法名汚諸仏家。是故若人虚妄慳貪狂乱愚痴。是汚仏家。若正行此四。則不汚諸仏家。
有人言。六波羅蜜是諸仏家。従此生諸仏故。若違此六事。是汚仏家。
有人言。般若波羅蜜是諸仏母。方便爲父。是名諸仏家。以此二法出生諸仏。若違此法是汚仏家。
復次偈中自説汚不汚相。所謂不毀戒不欺仏。若受仏戒不能護持則欺諸仏。是汚仏家。
何以故。受戒時生仏家中。破戒則欺諸仏。名汚仏家。
問曰。必定菩薩有破戒耶。
答曰。不断煩悩是事可畏未久入必定菩薩或有破戒。如大勝仏法中説。
難陀故破戒。我説此事猶以爲畏。但以経有此説。信仏語故心則信受。若受戒不破不欺諸仏。名爲不汚仏家。
復次戒名三学。戒学心学慧学。破此学名汚仏家。如法受戒而後毀破名爲欺仏。
如是二句各有義趣。欺仏者。空自発願不如説行。欺誑衆生是名欺仏。
復次一切法中不如説行。名爲欺仏。堅住薩婆若不動如大山者。是菩薩一切発願求薩婆若種種因縁。乃至大地獄苦心不移動。
如須弥山王吹不可動。常修転上法者。従初発心常求索勝法。入初地中更修上法。
如是展転心無厭足。楽出世間法不楽世間者。世間法名随順世間事増長生死。
六趣三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縁諸煩悩有漏業等出世間法名随所用法能出三界。
所謂五根五力七覚八道四念処四正勤四如意足空無相無作解脱門戒律儀多聞無貪恚痴善根厭離心不放逸等。
是菩薩利根故。不楽世間虚妄法。但楽出世間真実法。即治歓喜地。難治而能治者。治名通達無礙。如人破竹初節爲難余者皆易。
初地難治治已余皆自易。何以故。菩薩在初地。勢力未足善根未厚。修習善法未久故。
眼等諸根猶随諸塵心未調伏。是故諸煩悩猶能爲患。
如人勢力未足逆水則難。又此地中魔及魔民多爲障礙故。以方便力勤行精進。是故此地名爲難治。如是信力転増上爲首。
不楽世間法爲後。修此二十七法。治菩薩初歓喜地。是故説菩薩応常修行此法。
修行名一心不放逸。常行常観除諸過悪。故名爲治。如人所行道路治令清浄。是諸法不但修治初地。一切諸地皆以此法。
問曰。汝已説得初地方便及浄治法。菩薩云何安住而不退失。
答曰。常行成就。如是信力転増上等法。名爲安住初地。菩提名上道。薩埵名深心。深楽菩提故名爲菩提薩埵。
復次衆生名薩埵。爲衆生修集菩提故名菩提薩埵。上法者。信等法能令人成仏道故名爲上法

阿惟越致相品第八

問曰。是諸菩薩有二種。一惟越致。二阿惟越致応説其相。是惟越致是阿惟越致。
答曰
  等心於衆生 不嫉他利養
  乃至失身命 不説法師過
  信楽深妙法 不貪於恭敬
  具足此五法 是阿惟越致
等心衆生者。衆生六道所摂。於上中下心無差別。是名阿惟越致。

問曰。如説於諸仏菩薩応生第一敬心。余則不爾。又言親近諸仏菩薩恭敬供養。余亦不爾。云何言
於一切衆生等心無二。
答曰。説各有義 不応疑難。於衆生等心者。若有衆生視菩薩如怨賊。有視如父母。有視如中人。於此三種衆生中。等心利益欲度脱故無有差別。是故汝不応致難。
不嫉他利養者。若他得 衣服・飲食・臥具・医薬・房舎・産業・金銀・珍宝・村邑・聚落・国城・男女等 於此施中不生嫉妬。又不懐恨而心欣悦。
不説法師過者。若有人説応大乗・空、無相・無作法 若六波羅蜜 若四功徳処 若菩薩十地等諸大乗法 乃至失命因縁 尚不出其過悪。何況加諸悪事。
信楽深妙法者 深法名空・無相・無願及諸深経。如般若波羅蜜 菩薩蔵等。於此法一心信楽無所疑惑 於余事中無如是楽。於深経中得滋味故。
不貪恭敬者。通達諸法実相故。於名誉・毀辱・利与不利等無有異。
具此五法者。如上所説。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転不懈廃。是名阿惟越致。与此相違名惟越致。
是惟越致菩薩有二種。或敗壊者。或漸漸転進得阿惟越致。
問曰。所説敗壊者其相云何。
答曰
  若無有志幹 好楽下劣法
  深著名利養 其心不端直
  吝護於他家 不信楽空法
  但貴諸言説 是名敗壊相
無有志幹者。顔貎無色威徳浅薄。
問曰。非以身相威徳 是阿惟越致相。而作此説是何謂耶。

答曰。斯言有謂不応致疑。我説内有功徳故身有威徳。不但説身色顔貎端正而已。志幹者所謂威徳勢力。若有人能修集善法除滅悪法。於此事中有力名為志幹。雖復身若天王光如日月。若不能修集善法除滅悪法者。名為無志幹也。雖復身色醜陋形如餓鬼。能修善除悪乃名為志幹耳。是故汝難非也。
好楽下劣法者。除仏乗已余乗比於仏乗。小劣不如故名為下。非以悪也。其余悪事亦名為下。二乗所得於仏為下耳。倶出世間入無余涅槃故不名為悪。是故若人遠離仏乗信楽二乗。是為楽下法。是人雖楽上事。以信楽二乗遠離大乗故亦名楽下法。復次下名悪事。所謂五欲又断常等六十二見一切外道論議。一切増長生死。是為下法。行此法故名為楽下法。
深著名利者。於布施財利供養称讃事中。深心繋念善為方便。不得清浄法味故貪楽此事。心不端直者。其性諂曲喜行欺誑。
吝護他家者。是人随所入家。見有余人得利養恭敬讃歎。即生嫉妬憂愁不悦。心不清浄計我深故。貪著利養生嫉妬心嫌恨檀越。
不信楽空法者。諸仏三種説空法。所謂三解脱門。於此空法不信不楽不以為貴。心不通達故。
但貴言説者。但楽言辞不能如説修行。但有口説不能信解諸法得其趣味。是名敗壊相。
若人発菩提心。有如是相者。当知是敗壊菩薩。敗壊名不調順。譬如最弊悪馬名為敗壊。但有馬名無有馬用。敗壊菩薩亦如是。但有空名無有実行。若人不欲作敗壊菩薩者。当除悪法随法受名。

問曰。汝説在惟越致地中。有二種菩薩。一者敗壊菩薩。二者漸漸精進後得阿惟越致。敗壊菩薩已解説。漸漸精進後得阿惟越致者。今可解説。
答曰
  菩薩不得我 亦不得衆生
  不分別説法 亦不得菩提
  不以相見仏 以此五功徳
  得名大菩薩 成阿惟越致
菩薩行此五功徳。直至阿惟越致。不得我者。離我著故。是菩薩於内外・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中求我不可得。作是念
  若陰是我者 我即生滅相
  云何当以受 而即作受者
  若離陰有我 陰外応可得
  云何当以受 而異於受者
  若我有五陰 我即離五陰
  如世間常言 牛異於牛主
  異物共合故 此事名為有
  是故我有陰 我即異於陰
  若陰中有我 如房中有人
  如床上聴者 我応異於陰
  若我中有陰 如器中有果
  如乳中有蠅 陰則異於我
  如可然非然 不離可然然
  然無有可然 然可然中無
  我非陰離陰 我亦無有陰
  五陰中無我 我中無五陰
  如是染染者 煩悩煩悩者
  一切瓶衣等 皆当如是知
  若説我有定 及諸法異相
  当知如是人 不得仏法味
菩薩如是思惟即離我見。遠離我見故則不得我。不得衆生者。衆生名異於菩薩者。離貪我見故作是念。若他人実有我者。彼可為他因有我故以彼為他。而実求我不可得。彼亦不可得故無彼亦無我。是故菩薩亦不得彼。
不分別説法者。是菩薩信解一切法不二故無差別故一相故作是念。一切法皆従邪憶想分別生虚妄欺誑。是菩薩滅諸分別無諸衰悩。即入無上第一義因縁法不随他慧。
  実性則非有 亦復非是無
  非亦有亦無 非非有非無
  亦非有文字 亦不離文字
  如是実義者 終不可得説
  言者可言言 是皆寂滅相
  若性寂滅者 非有亦非無
  為欲説何事 為以何言説
  云何有智人 而与言者言
  若諸法性空 諸法即無性
  随以何法空 是法不可説
  不得不有言 仮言以説空
  実義亦非空 亦復非不空
  亦非空不空 非非空不空
  非虚亦非実 非説非不説
  而実無所有 亦非無所有
  是為悉捨離 諸所有分別
  因及従因生 如是一切法
  皆是寂滅相 無取亦無捨
  無灰衣不浄 灰亦還汚衣
  非言不宣実 言説則有過
菩薩如是観信解通達於説法中。無所分別。不得菩提者。是菩薩信解空法故。如凡夫所得菩提。不如是得作是念
  仏不得菩提 非仏亦不得
  諸果及余法 皆亦復如是
  有仏有菩提 仏得即為常
  無仏無菩提 不得即断滅
  離仏無菩提 離菩提無仏
  若一異不成 云何有和合
  凡諸一切法 以異故有合
  菩提不異仏 是故二無合
  仏及与菩提 異共倶不成
  離二更無三 云何而得成
  是故仏寂滅 菩提亦寂滅
  是二寂滅故 一切皆寂滅
不以相見仏者。是菩薩信解通達無相法。作是念。
  一切若無相 一切即有相
  寂滅是無相 即為是有相
  若観無相法 無相即為相
  若言修無相 即非修無相
  若捨諸貪著 名之為無相
  取是捨貪相 則為無解脱
  凡以有取故 因取而有捨
  誰取取何事 名之以為捨
  取者所用取 及以可取法
  共離倶不有 是皆名寂滅
  若法相因成 是即為無性
  若無有性者 此即無有相
  若法無有性 此即無相者
  云何言無性 即為是無相
  若用有与無 亦遮亦応聴
  雖言心不著 是則無有過
  何処先有法 而後不滅者
  何処先有然 而後有滅者
  是有相寂滅 同無相寂滅
  是故寂滅語 及寂滅語者
  先亦非寂滅 亦非不寂滅
  亦非寂不寂 非非寂不寂
是菩薩如是通達無相慧故無有疑悔。不以色相見仏。不以受想行識相見仏。

問曰。云何不以色相見仏。不以受・想・行識相見仏。
答曰。非色是仏。非受想行識是仏。非離色有仏。非離受想行識有仏。非仏有色。非仏有受想行識。非色中有仏。非受想行識中有仏。非仏中有色。非仏中有受想行識。菩薩於此五種中不取相。得至阿惟越致地。
問曰。已知得此法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有何相貎。
答曰
  般若已広説 阿惟越致相。
若菩薩観凡夫地声聞地辟支仏地仏地。不二不分別無有疑悔。当知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有所言説皆有利益。不観他人長短好醜。不悕望外道沙門有所言説。応知即知応見便見。不礼事余天。不以華香幡蓋供養。不宗事余師。不堕悪道不受女身。常自修十善道。亦教他令行。常以善法示教利喜。乃至夢中不捨十善道。不行十不善道。身口意業所種善根。皆為安楽度脱衆生。所得果報与衆生共。若聞深法不生疑悔。少於語言利安語和悦語柔軟語。少於眠睡行来進止心不散乱。威儀庠雅憶念堅固。身無諸虫。衣服臥具浄潔無垢。身心清浄閑静少事。心不諂曲不懐慳嫉。不貴利養衣服飲食臥具医薬資生之物。於深法中無所諍競。一心聴法常欲在前。以此福徳具足諸波羅蜜。於世技術与衆殊絶。観一切法皆順法性。乃至悪魔変現八大地獄化作菩薩而語之言。汝若不捨菩提心者当生此中。見是怖畏而心不捨。
悪魔復言。摩訶衍経非仏所説。聞是語時心無有異。常依法相不随於他。於生死苦悩而無驚畏。聞菩薩於阿僧祇劫修集善根而退転者。其心不没。又聞菩薩退為阿羅漢得諸禅定説法度人心亦不退。常能覚知一切魔事。若聞薩波若空大乗十地亦空可度衆生亦空諸法無所有亦如虚空。若聞如是惑乱其心欲令退転疲厭懈廃。而是菩薩倍加精進深行慈悲。意若欲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而不随禅生還起欲界法。除破憍慢不貴称讃心無瞋礙。若在居家不染著五欲。以厭離心受如病服薬。
不以邪命自活。不以自活因縁悩乱於他。但為衆生得安楽故処在居家。密迹金剛常随侍衛人及非人不能壊乱。諸根具足無所欠少。不為咒術悪薬伏人害物。不好闘諍不自高身不卑他人。不占相吉凶不楽説衆事。所謂帝王臣民国土疆界。戦闘器仗衣物酒食。女人事古昔事大海中事。如是等事悉不楽説。不往観聴歌舞伎楽。但楽説応諸波羅蜜義。楽説応諸波羅蜜法令得増益。離諸闘訟常願見仏。聞他方現在有仏願欲往生。常生中国終不自疑我是阿惟越致非阿惟越致。決定自知是阿惟越致。種種魔事覚而不随。乃至転身不生声聞辟支仏心。乃至悪魔現作仏身。語言汝応証阿羅漢。我今為汝説法。即於此中成阿羅漢。亦不信受。為護法故不惜身命常行精進。若説法時無有疑難。無有闕失。如是等事名阿惟越致相。能成就此相者。当知是阿惟越致。或有未具足者。何者是未久入阿惟越致地者。随後諸地修集善根。随善根転深故。得是阿惟越致相。


十住毘婆沙論巻第四

易行品第九

十住毘婆沙論巻第五
 聖者竜樹造
 後秦亀茲国三蔵鳩摩羅什訳
 ◎易行品第九

問曰。是阿惟越致菩薩初事如先説。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
或堕声聞辟支仏地。若爾者是大衰患。如助道法中説

  若堕声聞地 及辟支仏地
  是名菩薩死 則失一切利
  若堕於地獄 不生如是畏
  若堕二乗地 則爲大怖畏
  堕於地獄中 畢竟得至仏
  若堕二乗地 畢竟遮仏道
  仏自於経中 解説如是事
  如人貪寿者 斬首則大畏
  菩薩亦如是 若於声聞地
  及辟支仏地 応生大怖畏

是故若諸仏所説 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爲説之。
答曰。如汝所説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
何以故。若人発願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於其中間応不惜身命。昼夜精進如救頭燃。如助道中説

  菩薩未得至 阿惟越致地
  応常勤精進 猶如救頭燃
  荷負於重担 爲求菩提故
  常応勤精進 不生懈怠心
  若求声聞乗 辟支仏乗者
  但爲成己利 常応勤精進
  何況於菩薩 自度亦度彼
  於此二乗人 億倍応精進

行大乗者仏如是説。発願求仏道。重於挙三千大千世界。
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
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説。
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当説之。

引文四(仏法有無量門)

仏法有無量門。 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歩行則苦。水道乗船則楽。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如偈説

  東方善徳仏 南栴檀徳仏
  西無量明仏 北方相徳仏
  東南無憂徳 西南宝施仏
  西北華徳仏 東北三行仏
  下方明徳仏 上方広衆徳
  如是諸世尊 今現在十方
  若人疾欲至 不退転地者
  応以恭敬心 執持称名号

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応当念是十方諸仏称其名号。如宝月童子所問経阿惟越致品中説。
仏告宝月。東方去此過無量無辺不可思議恒河沙等仏土有世界名無憂。
其地平坦七宝合成。紫磨金縷交絡其界。宝樹羅列以爲荘厳。
無有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道及諸難処。清浄無穢無有沙礫瓦石山陵堆阜深坑幽壑。
天常雨華以布其地。時世有仏号曰善徳如来応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仏世尊。大菩薩衆恭敬囲繞。身相光色如燃大金山如大珍宝聚。
爲諸大衆広説正法。初中後善有辞有義。所説不雑具足清浄如実不失。
何謂不失不失地水火風。
不失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失色受想行識。
宝月。是仏成道已来過六十億劫。又其仏国昼夜無異。但以此間閻浮提日月歳数説彼劫寿。
其仏光明常照世界。於一説法令無量無辺千万億阿僧祇衆生住無生法忍。
倍此人数得住初忍第二第三忍。宝月。其仏本願力故。若有他方衆生。於先仏所種諸善根。是仏但以光明触身。即得無生法忍。
宝月。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仏名能信受者。即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余九仏事皆亦如是。今当解説諸仏名号及国土名号。善徳者。其徳淳善但有安楽。非如諸天竜神福徳惑悩衆生。栴檀徳者。南方去此無量無辺恒河沙等仏土有世界名歓喜。

仏号栴檀徳。今現在説法。譬如栴檀香而清涼。彼仏名称遠聞如香流布。滅除衆生三
毒火熱令得清涼。無量明仏者。西方去此無量無辺恒河沙等仏土有世界名善。仏号無量明。今現在説法。其仏身光及智慧明炤無量無辺。相徳仏者。北方去此無量無辺恒河沙等仏土有世界名不可動。
仏名相徳。今現在説法。其仏福徳高顕猶如幢相。無憂徳者。
東南方去此無量無辺恒河沙等仏土有世界名月明。仏号無憂徳。今現在説法。
其仏神徳令諸天人無有憂愁。宝施仏者。西南方去此無量無辺恒河沙等仏土有世界名衆相。仏号宝施。今現在説法。
其仏以諸無漏根力覚道等宝常施衆生。華徳仏者。西北方去此無量無辺恒河沙等仏土有世界名衆音。仏号華徳。今現在説法。其仏色身猶如妙華其徳無量。三乗行仏者。東北方去此無量無辺恒河沙等仏土有世界名安隠。仏号三乗行。今現在説法。
其仏常説声聞行辟支仏行諸菩薩行。有人言。説上中下精進故。号爲三乗行。明徳仏者。下方去此無量無辺恒河沙等仏土有世界名広大。仏号明徳。今現在説法。
明名身明智慧明宝樹光明。是三種明常照世間。広衆徳者。上方去此無量無辺恒河沙等仏土有世界名衆月。仏号広衆徳。今現在説法。
其仏弟子福徳広大故号広衆徳。今是十方仏善徳爲初。広衆徳爲後。若人一心称其名号。即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偈説

  若有人得聞 説是諸仏名
  即得無量徳 如爲宝月説
  我礼是諸仏 今現在十方
  其有称名者 即得不退転
  東方無憂界 其仏号善徳
  色相如金山 名聞無辺際
  若人聞名者 即得不退転
  我今合掌礼 願悉除憂悩
  南方歓喜界 仏号栴檀徳
  面浄如満月 光明無有量
  能滅諸衆生 三毒之熱悩
  聞名得不退 是故稽首礼
  西方善世界 仏号無量明
  身光智慧明 所照無辺際
  其有聞名者 即得不退転

  我今稽首礼 願尽生死際
  北方無動界 仏号爲相徳
  身具衆相好 而以自荘厳
  摧破魔怨衆 善化諸人天
  聞名得不退 是故稽首礼
  東南月明界 有仏号無憂
  光明踰日月 遇者滅煩悩
  常爲衆説法 除諸内外苦
  十方仏称讃 是故稽首礼
  西南衆相界 仏号爲宝施
  常以諸法宝 広施於一切
  諸天頭面礼 宝冠在足下
  我今以五体 帰命宝施尊
  西北衆音界 仏号爲華徳
  世界衆宝樹 演出妙法音
  常以七覚華 荘厳於衆生
  白毫相如月 我今頭面礼
  東北安隠界 諸宝所合成
  仏号三乗行 無量相厳身
  智慧光無量 能破無明闇
  衆生無憂悩 是故稽首礼
  上方衆月界 衆宝所荘厳
  大徳声聞衆 菩薩無有量
  諸聖中師子 号曰広衆徳
  諸魔所怖畏 是故稽首礼
  下方広世界 仏号爲明徳
  身相妙超絶 閻浮檀金山
  常以智慧日 開諸善根華
  宝土甚広大 我遥稽首礼
  過去無数劫 有仏号海徳
  是諸現在仏 皆従彼発願
  寿命無有量 光明照無極
  国土甚清浄 聞名定作仏

  今現在十方 具足成十力
  是故稽首礼 人天中最尊

問曰。但聞是十仏名号執持在心。便得不
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更有余仏余
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耶。答曰

  阿弥陀等仏 及諸大菩薩
  称名一心念 亦得不退転

更有阿弥陀等諸仏。亦応恭敬礼拝称其名号。今当具説。
無量寿仏。世自在王仏。
師子意仏。法意仏。梵相仏。世相仏。世妙仏。慈悲仏。世王仏。人王仏。月徳仏。宝徳仏。相徳仏。大相仏。珠蓋仏。師子鬘仏。破無明仏。智華仏。
多摩羅跋栴檀香仏。持大功徳仏。雨七宝仏。超勇仏。離瞋恨仏。大荘厳仏。無相仏。宝蔵仏。徳頂仏。多伽羅香仏。栴檀香仏。蓮華香仏。荘厳道路仏。竜蓋仏。雨華仏。散華仏。華光明仏。日音声仏。蔽日月仏。琉璃蔵仏。梵音仏。浄明仏。金蔵仏。須弥頂仏。山王仏。音声自在仏。浄眼仏。月明仏。如須弥山仏。日月仏。得衆仏。華生仏。梵音説仏。世主仏。師子行仏。妙法意師子吼仏。珠宝蓋珊瑚色仏。破痴愛闇仏。水月仏。衆華仏。開智慧仏。持雑宝仏。菩提仏。華超出仏。真琉璃明仏。蔽日明仏。持大功徳仏。得正慧仏。勇健仏。離諂曲仏。除悪根栽仏。大香仏。道映仏。水光仏。海雲慧遊仏。徳頂華仏。華荘厳仏。日音声仏。月勝仏。琉璃仏。梵声仏。光明仏。金蔵仏。山頂仏。山王仏。音王仏。竜勝仏。無染仏。浄面仏。月面仏。如須弥仏。栴檀香仏。威勢仏。燃灯仏。難勝仏。宝徳仏。喜音仏。光明仏。竜勝仏。離垢明仏。師子仏。王王仏。力勝仏。華歯仏。無畏明仏。香頂仏。普賢仏。普華仏。宝相仏。

是諸仏世尊現在十方清浄世界。皆称名憶念。

阿弥陀仏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帰。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応憶念
以偈称讃

  無量光明慧 身如真金山
  我今身口意 合掌稽首礼

  金色妙光明 普流諸世界
  随物増其色 是故稽首礼
  若人命終時 得生彼国者
  即具無量徳 是故我帰命
  人能念是仏 無量力威徳
  即時入必定 是故我常念

  彼国人命終 設応受諸苦
  不堕悪地獄 是故帰命礼
  若人生彼国 終不堕三趣
  及与阿修羅 我今帰命礼
  人天身相同 猶如金山頂
  諸勝所帰処 是故頭面礼
  其有生彼国 具天眼耳通
  十方普無礙 稽首聖中尊
  其国諸衆生 神変及心通
  亦具宿命智 是故帰命礼
  生彼国土者 無我無我所
  不生彼此心 是故稽首礼
  超出三界獄 目如蓮華葉
  声聞衆無量 是故稽首礼
  彼国諸衆生 其性皆柔和
  自然行十善 稽首衆聖王
  従善生浄明 無量無辺数
  二足中第一 是故我帰命
  若人願作仏 心念阿弥陀
  応時爲現身 是故我帰命
  彼仏本願力 十方諸菩薩
  来供養聴法 是故我稽首

  彼土諸菩薩 具足諸相好
  以自荘厳身 我今帰命礼
  彼諸大菩薩 日日於三時
  供養十方仏 是故稽首礼
  若人種善根 疑則華不開
  信心清浄者 華開則見仏
  十方現在仏 以種種因縁
  歎彼仏功徳 我今帰命礼

  其土甚厳飾 殊彼諸天宮
  功徳甚深厚 是故礼仏足
  仏足千輻輪 柔軟蓮華色
  見者皆歓喜 頭面礼仏足
  眉間白毫光 猶如清浄月
  増益面光色 頭面礼仏足
  本求仏道時 行諸奇妙事
  如諸経所説 頭面稽首礼
  彼仏所言説 破除諸罪根
  美言多所益 我今稽首礼
  以此美言説 救諸著楽病
  已度今猶度 是故稽首礼
  人天中最尊 諸天頭面礼
  七宝冠摩足 是故我帰命
  一切賢聖衆 及諸人天衆
  咸皆共帰命 是故我亦礼
  乗彼八道船 能度難度海
  自度亦度彼 我礼自在者
  諸仏無量劫 讃揚其功徳
  猶尚不能尽 帰命清浄人
  我今亦如是 称讃無量徳
  以是福因縁 願仏常念我

  我於今先世 福徳若大小
  願我於仏所 心常得清浄
  以此福因縁 所獲上妙徳
  願諸衆生類 皆亦悉当得

又亦応念毘婆尸仏。尸棄仏。毘首婆伏仏。
拘楼珊提仏。迦那迦牟尼仏。迦葉仏。釈迦牟尼仏。及未来世弥勒仏。皆応憶念礼拝
以偈称讃

  毘婆尸世尊 無憂道樹下
  成就一切智 微妙諸功徳
  正観於世間 其心得解脱
  我今以五体 帰命無上尊
  尸棄仏世尊 在於邠他利
  道場樹下坐 成就於菩提
  身色無有比 如然紫金山
  我今自帰命 三界無上尊
  毘首婆世尊 坐娑羅樹下
  自然得通達 一切妙智慧
  於諸人天中 第一無有比
  是故我帰命 一切最勝尊
  迦求村大仏 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尸利沙樹下
  成就大智慧 永脱於生死
  我今帰命礼 第一無比尊
  迦那含牟尼 大聖無上尊
  優曇鉢樹下 成就得仏道
  通達一切法 無量無有辺
  是故我帰命 第一無上尊
  迦葉仏世尊 眼如双蓮華
  弱拘楼陀樹 於下成仏道
  三界無所畏 行歩如象王
  我今自帰命 稽首無極尊
  釈迦牟尼仏 阿輸陀樹下
  降伏魔怨敵 成就無上道
  面貎如満月 清浄無瑕塵
  我今稽首礼 勇猛第一尊
  当来弥勒仏 那伽樹下坐
  成就広大心 自然得仏道
  功徳甚堅牢 莫能有勝者
  是故我自帰 無比妙法王

復有徳勝仏。普明仏。勝敵仏。王相仏。相王仏。無量功徳明自在王仏。薬王無閡仏。宝遊行仏。宝華仏。安住仏。山王仏。亦応憶念恭敬礼拝
以偈称讃

  無勝世界中 有仏号徳勝
  我今稽首礼 及法宝僧宝
  随意喜世界 有仏号普明
  我今自帰命 及法宝僧宝
  普賢世界中 有仏号勝敵
  我今帰命礼 及法宝僧宝
  善浄集世界 仏号王幢相
  我今稽首礼 及法宝僧宝
  離垢集世界 無量功徳明
  自在於十方 是故稽首礼
  不誑世界中 無礙薬王仏
  我今頭面礼 及法宝僧宝
  今集世界中 仏号宝遊行
  我今頭面礼 及法宝僧宝
  美音界宝花 安立山王仏
  我今頭面礼 及法宝僧宝
  今是諸如来 住在東方界
  我以恭敬心 称揚帰命礼
  唯願諸如来 深加以慈愍
  現身在我前 皆令目得見

復次過去未来現在諸仏。尽応総念恭敬礼拝
以偈称讃

  過去世諸仏 降伏衆魔怨
  以大智慧力 広利於衆生
  彼時諸衆生 尽心皆供養
  恭敬而称揚 是故頭面礼
  現在十方界 不可計諸仏
  其数過恒沙 無量無有辺
  慈愍諸衆生 常転妙法輪
  是故我恭敬 帰命稽首礼
  未来世諸仏 身色如金山
  光明無有量 衆相自荘厳
  出世度衆生 当入於涅槃
  如是諸世尊 我今頭面礼

復応憶念諸大菩薩。善意菩薩。善眼菩薩。聞月菩薩。尸毘王菩薩。一切勝菩薩。知大地菩薩。大薬菩薩。鳩舎菩薩。阿離念弥菩薩。頂生王菩薩。喜見菩薩。鬱多羅菩薩。薩和檀菩薩。長寿王菩薩。羼提菩薩。韋藍菩薩。睒菩薩。月蓋菩薩。明首菩薩。法首菩薩。成利菩薩。弥勒菩薩。復有金剛蔵菩薩。金剛首菩薩。無垢蔵菩薩。無垢称菩薩。除疑菩薩。無垢徳菩薩。網明菩薩。無量明菩薩。大明菩薩。無尽意菩薩。意王菩薩。無辺意菩薩。日音菩薩。月音菩薩。美音菩薩。美音声菩薩。大音声菩薩。堅精進菩薩。常堅菩薩。堅発菩薩。荘厳王菩薩。常悲菩薩。常不軽菩薩。法上菩薩。法意菩薩。法喜菩薩。法首菩薩。法積菩薩。発精進菩薩。智慧菩薩。浄威徳菩薩。那羅延菩薩。善思惟菩薩。法思惟菩薩。跋陀婆羅菩薩。法益菩薩。高徳菩薩。師子遊行菩薩。喜根菩薩。上宝月菩薩。不虚徳菩薩。竜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妙音菩薩。雲音菩薩。勝意菩薩。照明菩薩。勇衆菩薩。勝衆菩薩。威儀菩薩。師子意菩薩。上意菩薩。益意菩薩。増意菩薩。宝明菩薩。慧頂菩薩。楽説頂菩薩。有徳菩薩。観世自在王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大自在王菩薩。無憂徳菩薩。不虚見菩薩。離悪道菩薩。一切勇健菩薩。破闇菩薩。功徳宝菩薩。花威徳菩薩。金瓔珞明徳菩薩。離諸陰蓋菩薩。心無閡菩薩。一切行浄菩薩。等見菩薩。不等見菩薩。三昧遊戯菩薩。法自在菩薩。法相菩薩。明荘厳菩薩。大荘厳菩薩。宝頂菩薩。宝印手菩薩。常挙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惨菩薩。常喜菩薩。喜王菩薩。得弁才音声菩薩。虚空雷音菩薩。持宝炬菩薩。勇施菩薩。帝網菩薩。馬光菩薩。空無閡菩薩。宝勝菩薩。天王菩薩。破魔菩薩。電徳菩薩。自在菩薩。頂相菩薩。出過菩薩。師子吼菩薩。雲蔭菩薩。能勝菩薩。山相幢王菩薩。香象菩薩。大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荘厳菩薩。観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水王菩薩。山王菩薩。帝網菩薩。宝施菩薩。破魔菩薩。荘厳国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

如是等諸大菩薩。皆応憶念恭敬礼拝求阿惟越致地

 ◎除業品第十
{以下略}
十住毘婆沙論巻第五





  • 欲界繫(よっかいけ)、色界繋(しきかいけ)、無色界繋(むしきかいけ)、不繋(ふけ):諸法を三界に分け、欲界に於いて繋属(繋縛)する法を欲界繋、色界に繋属する法を色界繋、無色界に繋属する法を無色界繋といい、三界に繋縛しないものを不繋とい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