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

トーク

「顕浄土真実証文類」の版間の差分

提供: WikiArc

 
(同じ利用者による、間の3版が非表示)
4行目: 4行目:
 
証文類四
 
証文類四
  
  必至滅度之願
+
;  必至滅度之願
  
  難思議往生
+
;  難思議往生
  
 
<span id="P--387"></span>
 
<span id="P--387"></span>
18行目: 18行目:
 
:謹顕真実証者 則是利他円満之妙位 無上涅槃之極果也。
 
:謹顕真実証者 則是利他円満之妙位 無上涅槃之極果也。
 
:即是 出於必至滅度之願。
 
:即是 出於必至滅度之願。
:亦名証大涅槃之願也
+
:亦名証大涅槃之願也。
 
:然煩悩成就凡夫 生死罪濁群萌 獲往相回向心行 即時入大乗正定聚之数。
 
:然煩悩成就凡夫 生死罪濁群萌 獲往相回向心行 即時入大乗正定聚之数。
 
:住正定聚故 必至滅度。
 
:住正定聚故 必至滅度。
:必至滅度 即是常楽。
+
:必至滅度 即是 常楽。
:常楽即是 畢竟寂滅。
+
:常楽 即是 畢竟寂滅。
:寂滅即是 無上涅槃。
+
:寂滅 即是 無上涅槃。
:無上涅槃即是 無為法身。
+
:無上涅槃 即是 無為法身。
:無為法身即是 実相。
+
:無為法身 即是 実相。
:実相即是 法性。
+
:実相 即是 法性。
:法性即是 真如。
+
:法性 即是 真如。
:真如即是 一如。
+
:真如 即是 一如。
:然者 弥陀如来 従如来生 示<span id="P--388"></span>現 報・応・化種種身也。
+
:然者 弥陀如来 従如来生 示<span id="P--388"></span>現 報・応・化 種種身也。
  
 
<span id="no2"></span>
 
<span id="no2"></span>
41行目: 41行目:
 
<br />
 
<br />
 
無量寿如来会言<br />
 
無量寿如来会言<br />
若我成仏 国中有情 若不決定 成等正覚 証大涅槃者 不取菩提{已上}<br />
+
若我成仏 国中有情 若不決定 成等正覚 証大涅槃者 不取菩提。{已上}<br />
  
 
<span id="no4"></span>
 
<span id="no4"></span>
61行目: 61行目:
 
<br />
 
<br />
 
又言<br />
 
又言<br />
彼国衆生 若当生者 皆悉究竟無上菩提 到涅槃。処何以故。若邪定聚 及不定聚 不能了知 建立彼因故。{已上抄要}<br />
+
彼国衆生 若当生者 皆悉究竟無上菩提 到涅槃処。何以故。若邪定聚 及不定聚 不能了知 建立彼因故。{已上抄要}<br />
  
 
<span id="no7"></span>
 
<span id="no7"></span>
72行目: 72行目:
  
 
荘厳主功徳成就者 偈言正覚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故。<br />
 
荘厳主功徳成就者 偈言正覚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故。<br />
此云何 不思議。正覚阿弥陀 不可思議。彼安楽浄土 為正覚阿弥陀善力住持。云何 可得思議邪。住名不異不滅 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薬 塗種子 在水不蘭 在火不燋。得因縁 即生。何以故 不朽薬力故。若人一生安楽浄土 後時意願生三界 教化衆生 捨浄土命 随願得生 雖生三界雑生火中 無上菩提種子 畢竟不朽。何以故 以経正覚阿弥陀 善住持故。<br />
+
此云何 不思議。正覚阿弥陀 不可思議。彼安楽浄土 為正覚阿弥陀善力住持。云何 可得思議邪。住名不異不滅 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薬 塗種子 在水不蘭 在火不燋。得因縁 即生。何以故 不朽薬力故。若人一 生安楽浄土 後時意 願生三界教化衆生 捨浄土命 随願得生 雖生三界雑生火中 無上菩提種子 畢竟不朽。何以故 以経 正覚阿弥陀善住持故。<br />
 
<span id="P--391"></span>
 
<span id="P--391"></span>
 
荘厳眷属功徳成就者 偈言如来浄華衆 正覚華化生故。此云何不思議。凡是雑生世界 若胎 若卵 若湿 若化 眷属若干苦楽万品。以雑業故。<br />
 
荘厳眷属功徳成就者 偈言如来浄華衆 正覚華化生故。此云何不思議。凡是雑生世界 若胎 若卵 若湿 若化 眷属若干苦楽万品。以雑業故。<br />
 
彼安楽国土 莫非是阿弥陀如来 正覚浄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仏無別道故。<br />
 
彼安楽国土 莫非是阿弥陀如来 正覚浄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仏無別道故。<br />
遠通夫四海之内皆 為兄弟也。眷属無量焉可思議。<br />
+
遠通夫四海之内 皆為兄弟也。眷属無量。焉可思議。<br />
  
 
<span id="no8"></span>
 
<span id="no8"></span>
82行目: 82行目:
 
<br />
 
<br />
 
又言<br />
 
又言<br />
願往生者 本則三三之品 今無一二之殊 亦如溜澠{食陵反}一味。焉可思議<br />
+
願往生者 本則三三之品 今無一二之殊 亦如溜(淄)澠{食陵反}一味。焉可思議。<br />
  
 
<span id="no9"></span>
 
<span id="no9"></span>
88行目: 88行目:
 
<br />
 
<br />
 
又論曰<br />
 
又論曰<br />
荘厳清浄功徳成就者偈言 観彼世界相 勝過三界道<br />
+
荘厳清浄功徳成就者 偈言 観彼世界相 勝過三界道<span id="P--392"></span>
<span id="P--392"></span>
+
故。<br />
故。此云何不思議。有凡夫人 煩悩成就 亦得生彼浄土 三界繋業 畢竟不牽。<br />
+
此云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悩成就 亦得生彼浄土 三界繋業 畢竟不牽。<br />
 
則是不断煩悩得涅槃分。焉可思議。{已上抄要}<br />
 
則是不断煩悩得涅槃分。焉可思議。{已上抄要}<br />
  
98行目: 98行目:
 
安楽集云<br />
 
安楽集云<br />
 
然二仏神力 応亦斉等。但釈迦如来 不申己能 故顕彼長 欲使一切衆生 莫不斉帰。是故釈迦 処処嘆帰。須知此意也。<br />
 
然二仏神力 応亦斉等。但釈迦如来 不申己能 故顕彼長 欲使一切衆生 莫不斉帰。是故釈迦 処処嘆帰。須知此意也。<br />
是故曇鸞法師正意 帰西故 傍大経奉讃曰<br />
+
是故曇鸞法師正意 帰西故 傍大経奉讃曰。<br />
安楽声聞菩薩衆 人天智慧咸洞達<br />
+
安楽声聞菩薩衆 人天智慧咸洞達。<br />
身相荘厳無殊異 但順他方故列名<br />
+
身相荘厳無殊異。但順他方故列名。<br />
顔容端政無可比 精微妙躯非人天<br />
+
顔容端政無可比。精微妙躯非人天。<br />
虚無之身無極体 是故頂礼平等力{已上}<br />
+
虚無之身無極体。是故頂礼平等力。{已上}<br />
 
<span id="P--393"></span>
 
<span id="P--393"></span>
  
116行目: 116行目:
 
<br />
 
<br />
 
又云<br />
 
又云<br />
西方寂静無為楽 畢竟逍遥離有無<br />
+
西方寂静無為楽 畢竟逍遥離有無。<br />
大悲熏心遊法界 分身利物等無殊<br />
+
大悲熏心遊法界。分身利物等無殊。<br />
 
<span id="P--394"></span>
 
<span id="P--394"></span>
或現神通而説法 或現相好入無余<br />
+
或現神通而説法 或現相好入無余。<br />
変現荘厳随意出 群生見者罪皆除<br />
+
変現荘厳随意出。群生見者罪皆除。<br />
  
 
又賛云<br />
 
又賛云<br />
帰去来   魔郷不可停<br />
+
帰去来   魔郷不可停。<br />
曠劫来流転 六道尽皆逕<br />
+
曠劫来流転 六道尽皆逕。<br />
到処無余楽 唯聞生死声<br />
+
到処無余楽。唯聞生死声。<br />
畢此生平後 入彼涅槃城{已上}<br />
+
畢此生平後 入彼涅槃城。{已上}<br />
  
 
<span id="no13"></span>
 
<span id="no13"></span>
133行目: 133行目:
 
:夫案真宗教行信証者 如来大悲回向之利益。<br />
 
:夫案真宗教行信証者 如来大悲回向之利益。<br />
 
:故若因若果無 有一事 非阿弥陀如来 清浄願心之所 回向成就。<br />
 
:故若因若果無 有一事 非阿弥陀如来 清浄願心之所 回向成就。<br />
:因浄故果亦浄也応知。<br />
+
:因浄故果亦浄也 応知。<br />
  
 
<span id="no14"></span>
 
<span id="no14"></span>
146行目: 146行目:
 
<br />
 
<br />
 
浄土論曰<br />
 
浄土論曰<br />
出第五門者 以大慈悲観察一切 苦悩衆生 示応化身。<br />
+
出第五門者 以大慈悲 観察一切苦悩衆生 示応化身。<br />
 
回入生死園煩悩林中 遊戯神通 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 是名出第五門。{已上}<br />
 
回入生死園煩悩林中 遊戯神通 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 是名出第五門。{已上}<br />
  
153行目: 153行目:
 
<br />
 
<br />
 
論註曰<br />
 
論註曰<br />
還相者 生彼土已 得奢摩他 毘婆舎那 方便力成就 回入生死稠林 教化一切<br />
+
還相者 生彼土已 得奢摩他 毘婆舎那 方便力成就 回入生死稠林 教化一切衆生 共向仏道。<br />
衆生 共向仏道。<br />
+
 
若往若還 皆為抜衆生 渡生死海 是故言 回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br />
 
若往若還 皆為抜衆生 渡生死海 是故言 回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br />
 
<span id="P--396"></span>
 
<span id="P--396"></span>
166行目: 165行目:
 
以得此寂滅平等法故 名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薩所得故 名為寂滅平等法也。此菩薩 得報生三昧。<br />
 
以得此寂滅平等法故 名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薩所得故 名為寂滅平等法也。此菩薩 得報生三昧。<br />
 
以三昧神力 能一処一念一時 徧十方世界 種種供養一切諸仏 及諸仏大会衆海。能於無量世界 無仏法僧処 種種示現 種種教化度脱一切衆生 常作仏事。<br />
 
以三昧神力 能一処一念一時 徧十方世界 種種供養一切諸仏 及諸仏大会衆海。能於無量世界 無仏法僧処 種種示現 種種教化度脱一切衆生 常作仏事。<br />
初無往来想 供養想 度脱想 是故此身名為平等法身。<br />
+
初無往来想 供養想 度脱想。是故此身名為平等法身。<br />
此法名 為寂滅平等法。<br />
+
此法 名為 寂滅平等法。<br />
未証浄心菩薩者 初地已上 七地以還<br />
+
未証浄心菩薩者 初地已上 七地以還
 
<span id="P--397"></span>
 
<span id="P--397"></span>
 
諸菩薩也。<br />
 
諸菩薩也。<br />
此菩薩 亦能現身 若百若千若万若億 若百千万億 無仏国土 施作仏事。<br />
+
此菩薩 亦能現身 若百若千若万若億若百千万億 無仏国土 施作仏事。<br />
 
要作心 入三昧 乃能非不作心。<br />
 
要作心 入三昧 乃能非不作心。<br />
以作心故 名為未証浄心。此菩薩願 生安楽浄土 即見阿弥陀仏見。阿弥陀仏時 与上地諸菩薩 畢竟身等法等。<br />
+
以作心故 名為未証浄心。<br />
 +
此菩薩 願生安楽浄土 即見阿弥陀仏。見阿弥陀仏時 与上地諸菩薩 畢竟身等法等。<br />
 
龍樹菩薩 婆藪槃頭菩薩輩 願生彼者 当為此耳。<br />
 
龍樹菩薩 婆藪槃頭菩薩輩 願生彼者 当為此耳。<br />
  
 
問曰 案十地経 菩薩進趣階級 漸有無量功勲。逕多劫数。然後乃得此。云何見阿弥陀仏時 畢竟与上地諸菩薩 身等法等邪。<br />
 
問曰 案十地経 菩薩進趣階級 漸有無量功勲。逕多劫数。然後乃得此。云何見阿弥陀仏時 畢竟与上地諸菩薩 身等法等邪。<br />
 +
 
答曰 畢竟者 未言即等也。<br />
 
答曰 畢竟者 未言即等也。<br />
 
畢竟不失此等故 言等耳。<br />
 
畢竟不失此等故 言等耳。<br />
 
<span id="P--398"></span>
 
<span id="P--398"></span>
 +
 
問曰 若不即等 復何得言菩薩。但登初地 以漸増進 自然当与仏等。何仮言与上地菩薩等。<br />
 
問曰 若不即等 復何得言菩薩。但登初地 以漸増進 自然当与仏等。何仮言与上地菩薩等。<br />
答曰 菩薩於七地中 得大寂滅 上不見諸仏可求 下不見衆生可度。欲捨仏道 証於実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仏神力加勧 即便滅度与二乗無異。菩薩若往生安楽 見阿弥陀仏 即無此難。是故須言畢竟平等。<br />
+
 
復次無量寿経中 阿弥陀如来本願言 設我得仏 他方仏土 諸菩薩衆 来生我国 究竟必至一生補処 除其本願自在所化 為衆生故 被弘誓鎧積累徳本 度脱一切遊諸仏国 修菩薩行 供養十方諸仏如来 開化恒砂無量衆生 使立無上正真之道 超出常倫 諸地之行現前 修<br />
+
答曰 菩薩於七地中 得大寂滅 上不見諸仏可求 下不見衆生可度。欲捨仏道 証於実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仏神力加勧 即便滅度与二乗無異。<br />
 +
菩薩若往生安楽 見阿弥陀仏 即無此難。是故須言畢竟平等。<br />
 +
復次無量寿経中 阿弥陀如来本願言<br />
 +
 設我得仏 他方仏土 諸菩薩衆 来生我国 究竟必至一生補処 除其本願自在所化 為衆生故 被弘誓鎧積累徳本 度脱一切遊諸仏国 修菩薩行 供養十方諸仏如来 開化恒砂無量衆生 使立無上正真之道 超出常倫 諸地之行現前 修
 
<span id="P--399"></span>
 
<span id="P--399"></span>
 
習普賢之徳 若不爾者不取正覚。<br />
 
習普賢之徳 若不爾者不取正覚。<br />
按此経 推彼国菩薩 或可不従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階次者 是釈迦如来 於閻浮提一応化道耳。他方浄土 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 仏法最不可思議。若言菩薩必従一地至一地 無超越之理 未敢詳也。<br />
+
按此経 推彼国菩薩 或可不従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階次者 是釈迦如来 於閻浮提一応化道耳。他方浄土 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 仏法最不可思議。若言菩薩 必従一地至一地 無超越之理 未敢詳也。<br />
譬如有樹 名曰好堅。是樹地生 百歳。乃具一日長 高百丈。日日如。此計百歳之長 豈類循松邪。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堅 何能不疑即日。<br />
+
譬如有樹 名曰好堅。是樹地生 百歳。乃具一日長 高百丈。日日如此。計百歳之長 豈類循松邪。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堅 何能不疑即日。<br />
有人聞釈迦如来 証羅漢於一聴制 無生於終朝 謂是接誘之言 非称実之説聞。此論事亦当不信。夫非常之言 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可其宜也。<br />
+
有人聞釈迦如来 証羅漢於一聴制 無生於終朝 謂是接誘之言 非称実之説。聞此論事亦当不信。夫非常之言 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可其宜也。<br />
 
<span id="P--400"></span>
 
<span id="P--400"></span>
 +
 
略説八句 示現如来自利利他 功徳荘厳 次第成就応知。<br />
 
略説八句 示現如来自利利他 功徳荘厳 次第成就応知。<br />
 
此云何次第 前十七句 是荘厳国土功徳成就。既知国土相 応知国土之主。是故次観仏荘厳功徳。彼仏若為荘厳 於何処座。<br />
 
此云何次第 前十七句 是荘厳国土功徳成就。既知国土相 応知国土之主。是故次観仏荘厳功徳。彼仏若為荘厳 於何処座。<br />
 
是故先観座。既知座 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観仏荘厳身業。既知身業 応知有何声名。<br />
 
是故先観座。既知座 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観仏荘厳身業。既知身業 応知有何声名。<br />
是故次観仏荘厳口業。既知名聞 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観仏荘厳心業。既知三業具足 応知為人天大師 堪受化者 是誰。是故次観大衆功徳。既知<br />
+
是故次観仏荘厳口業。既知名聞 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観仏荘厳心業。既知三業具足 応知為人天大師 堪受化者 是誰。是故次観大衆功徳。
 +
既知
 
<span id="P--401"></span>
 
<span id="P--401"></span>
 
大衆有無量功徳 宜知上首者誰。是故次観上首。上首是仏。既知上首 恐同長劫。是故次観主。既知是主 主有何増上。是故次観荘厳不虚作住持。八句次第成也。<br />
 
大衆有無量功徳 宜知上首者誰。是故次観上首。上首是仏。既知上首 恐同長劫。是故次観主。既知是主 主有何増上。是故次観荘厳不虚作住持。八句次第成也。<br />
 観菩薩者<br />
+
 
云何観察菩薩荘厳功徳成就。観察菩薩荘厳功徳成就者 観彼菩薩 有四種正修行 功徳成就 応知。<br />
+
 
 +
観菩薩者 云何観察菩薩荘厳功徳成就。観察菩薩荘厳功徳成就者 観彼菩薩 有四種正修行功徳成就 応知。<br />
 
真如是諸法正体。体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実修行。体唯一如 而義分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br />
 
真如是諸法正体。体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実修行。体唯一如 而義分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br />
 
<span id="P--402"></span>
 
<span id="P--402"></span>
 +
 
何者為四。一者於一仏土 身不動揺 而徧十方。種種応化 如実修行常作仏事。<br />
 
何者為四。一者於一仏土 身不動揺 而徧十方。種種応化 如実修行常作仏事。<br />
  
 
偈言<br />
 
偈言<br />
 
安楽国清浄 常転無垢輪<br />
 
安楽国清浄 常転無垢輪<br />
化仏菩薩日 如須弥住持<br />
+
化仏菩薩日 如須弥住持。<br />
故開 諸衆生淤泥華故。八地已上菩薩 常在三昧 以三昧力 身不動本処 而能徧至十方 供養諸仏 教化衆生。<br />
+
故。<br />
無垢輪者 仏地功徳也。仏地功徳 無習気煩悩垢。仏為諸菩薩常 転此法輪。<br />
+
 
 +
開諸衆生淤泥華故。八地已上菩薩 常在三昧 以三昧力 身不動本処 而能徧至十方 供養諸仏 教化衆生。<br />
 +
無垢輪者 仏地功徳也。仏地功徳 無習気煩悩垢。仏為諸菩薩 常転此法輪。<br />
 
諸大菩薩亦能以此法輪 開導一切 無蹔時休息。故言常転。法身如日 而応化身光 徧諸世界也。言日未足 以明不動 復言如須弥住持也。<br />
 
諸大菩薩亦能以此法輪 開導一切 無蹔時休息。故言常転。法身如日 而応化身光 徧諸世界也。言日未足 以明不動 復言如須弥住持也。<br />
淤泥華者 経言 高原陸地<br />
+
淤泥華者 経言 高原陸地
 
<span id="P--403"></span>
 
<span id="P--403"></span>
 
不生蓮華。卑湿淤泥 乃生蓮華。此喩凡夫在煩悩泥中 為菩薩開導 能生仏正覚華。諒夫紹隆三宝 常使不絶。<br />
 
不生蓮華。卑湿淤泥 乃生蓮華。此喩凡夫在煩悩泥中 為菩薩開導 能生仏正覚華。諒夫紹隆三宝 常使不絶。<br />
215行目: 226行目:
 
無垢荘厳光 一念及一時<br />
 
無垢荘厳光 一念及一時<br />
 
普照諸仏会 利益諸群生<br />
 
普照諸仏会 利益諸群生<br />
故。上言不動而至。容或至有前後。是故復言 一念一時無前無後也。<br />
+
故。<br />
 +
上言不動而至。容或至有前後。是故復言 一念一時無前無後也。<br />
 
<span id="P--404"></span>
 
<span id="P--404"></span>
  
三者 彼於一切世界 無余照諸仏会。大衆無余 広大無量 供養恭敬賛嘆 諸仏<br />
+
三者 彼於一切世界 無余照諸仏会。大衆無余 広大無量 供養恭敬賛嘆 諸仏如来功徳。<br />
如来功徳。<br />
+
 
偈言<br />
 
偈言<br />
 
雨天楽華衣 妙香等供養<br />
 
雨天楽華衣 妙香等供養<br />
225行目: 236行目:
 
故。<br />
 
故。<br />
 
無余者 明徧至一切世界 一切諸仏大会 無有一世界・一仏会不至也。<br />
 
無余者 明徧至一切世界 一切諸仏大会 無有一世界・一仏会不至也。<br />
肇公言 法身無像而殊形。並応至韻。無言 而玄籍弥布 冥権無謀 而動与事<br />
+
肇公言 法身無像而殊形。並応至韻。無言 而玄籍弥布 冥権無謀 而動与事会。蓋斯意也。<br />
会。蓋斯意也。<br />
+
  
四者 彼於十方一切世界 無三宝処 住持荘厳 仏法僧宝功徳大海 徧示令解<br />
+
四者 彼於十方一切世界 無三宝処 住持荘厳 仏法僧宝功徳大海 徧示令解如実修行。<br />
如実修行。<br />
+
 
偈言<br />
 
偈言<br />
 
<span id="P--405"></span>
 
<span id="P--405"></span>
238行目: 247行目:
 
若無此句 便是法身 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観行体相竟。<br />
 
若無此句 便是法身 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観行体相竟。<br />
  
已下 是解義中第四重。名為浄入願。心浄入願心者 又向説 観察荘厳仏土功徳成就 荘厳仏功徳成就 荘厳菩薩功徳成就。此三種成就 願心荘厳応 知。<br />
+
已下 是解義中第四重。名為浄入願心。浄入願心者 又向説 観察荘厳仏土功徳成就 荘厳仏功徳成就 荘厳菩薩功徳成就。此三種成就 願心荘厳 応知。<br />
 
応知者 応知此三種荘厳 成就由 本四十八願等 清浄願心之所荘厳 因浄故 果浄。非無因 他因有也。<br />
 
応知者 応知此三種荘厳 成就由 本四十八願等 清浄願心之所荘厳 因浄故 果浄。非無因 他因有也。<br />
 
<span id="P--406"></span>
 
<span id="P--406"></span>
  
 
略説入一法句故。上国土荘厳十七句 如来荘厳八句 菩薩荘厳四句 為広。<br />
 
略説入一法句故。上国土荘厳十七句 如来荘厳八句 菩薩荘厳四句 為広。<br />
入一法句者 為略。何故 示現広略相入 諸仏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 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 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 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広略相 入統以法名。菩薩 若不知広略相入 則不能自利利他。<br />
+
入一法句者 為略。何故 示現広略相入 諸仏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 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 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 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広略相入 統以法名。菩薩 若不知広略相入 則不能自利利他。<br />
  
 
一法句者 謂清浄句。清浄句者 謂真実智慧 無為法身故。此三句 展転相入。<br />
 
一法句者 謂清浄句。清浄句者 謂真実智慧 無為法身故。此三句 展転相入。<br />
依何義 名之為法。以清浄故。<br />
+
依何義 名之為法 以清浄故。<br />
依何義 名為清浄。以真実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実智慧者 実相智慧也。実相 無相故 真智無知也。無為法身者 法性身也。法性寂<br />
+
依何義 名為清浄 以真実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実智慧者 実相智慧也。実相 無相故 真智無知也。無為法身者 法性身也。法性寂
 
<span id="P--407"></span>
 
<span id="P--407"></span>
滅故 法身無相也。無相故 能無不相。是故 相好荘厳即法身也。無知故能無不<br />
+
滅故 法身無相也。無相故 能無不相。是故 相好荘厳即法身也。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 即真実智慧也。以真実而目智慧 明智慧 非作 非非作也。<br />
知。是故一切種智 即真実智慧也。以真実而目智慧 明智慧 非作 非非作也。<br />
+
 
以無為 而樹法身 明法身 非色非非色也。<br />
 
以無為 而樹法身 明法身 非色非非色也。<br />
非于非者 豈非非之能是乎。蓋無非。之曰是也。<br />
+
非于非者 豈非 非之能是乎。蓋無非 之曰是也。<br />
自是 無待復非是也。非是非非 百非之所不喩。是故言。清浄句清浄句者 謂真実智慧無為法身也。<br />
+
自是 無待復非是也。非是非非 百非之所不喩。是故言 清浄句。清浄句者 謂真実智慧無為法身也。<br />
  
此清浄有二種 応知。上転入句中 通一法 入清浄。通清浄入法身。今将 別清浄 出二種故。故言応知。<br />
+
此清浄有二種 応知。上転入句中 通一法 入清浄 通清浄入法身。今将 別清浄 出二種故。故言応知。<br />
 
<span id="P--408"></span>
 
<span id="P--408"></span>
  
261行目: 269行目:
 
衆生世間清浄者 如向説 八種荘厳仏功徳成就 四種荘厳菩薩功徳成就 是名衆生世間清浄。<br />
 
衆生世間清浄者 如向説 八種荘厳仏功徳成就 四種荘厳菩薩功徳成就 是名衆生世間清浄。<br />
 
如是 一法句 摂二種清浄義 応知。<br />
 
如是 一法句 摂二種清浄義 応知。<br />
夫衆生 為別報之体。<br />
+
 
国土為共報之用。体用不一。所以応知。然諸法 心成無余境界。衆生及器 復不得異不一。則義分 不異。同清浄。<br />
+
夫衆生 為別報之体。国土為共報之用。体用不一。所以応知。<br />
 +
然諸法 心成無余境界。衆生及器 復不得異不一。則義 分不異 同清浄。<br />
 
器者用也。謂彼浄土 是彼清浄衆生之所受用故 名為器。如浄食用不浄器 以器不浄故 食亦不浄。不浄食 用浄器 食不浄故 器亦不浄。要二倶潔 乃得称浄。<br />
 
器者用也。謂彼浄土 是彼清浄衆生之所受用故 名為器。如浄食用不浄器 以器不浄故 食亦不浄。不浄食 用浄器 食不浄故 器亦不浄。要二倶潔 乃得称浄。<br />
是以一<br />
+
是以 一<span id="P--409"></span>
<span id="P--409"></span>
+
清浄名 必摂二種。<br />
 清浄名 必摂二種。<br />
+
  
 
問曰 言衆生清浄 則是仏与菩薩。彼諸人天 得入此清浄数不。<br />
 
問曰 言衆生清浄 則是仏与菩薩。彼諸人天 得入此清浄数不。<br />
 +
 
答曰 得名清浄 非実清浄。譬如出家聖人 以殺煩悩賊故 名為比丘。凡夫出家者 亦名比丘。<br />
 
答曰 得名清浄 非実清浄。譬如出家聖人 以殺煩悩賊故 名為比丘。凡夫出家者 亦名比丘。<br />
又如灌頂王子初生之時 具三十二相 即為七宝所属。雖未能為転輪王事 亦<br />
+
又如灌頂王子初生之時 具三十二相 即為七宝所属。雖未能為転輪王事 亦名転輪王。以其必為転輪王故 彼諸人天 亦復如是。皆入大乗正定之聚 畢竟当得 清浄法身。以当得故 得名清浄。<br />
名転輪王。以其必為転輪王故 彼諸人天 亦復如是。皆入大乗正定之聚 畢竟当得 清浄法身。以当得故 得名清浄。<br />
+
 
<span id="P--410"></span>
 
<span id="P--410"></span>
  
善巧摂化者 如是菩薩 奢摩他毘 婆舎那 広略修行成就 柔軟心。<br />
+
善巧摂化者 如是菩薩 奢摩他 毘婆舎那 広略修行 成就柔軟心。<br />
 
柔軟心者 謂広略止観 相順修行 成不二心也。<br />
 
柔軟心者 謂広略止観 相順修行 成不二心也。<br />
 
譬如以水 取影 清静相資 而成就也。<br />
 
譬如以水 取影 清静相資 而成就也。<br />
283行目: 291行目:
 
<span id="P--411"></span>
 
<span id="P--411"></span>
  
何者菩薩巧方便回向。菩薩巧方便回向者 謂説礼拝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徳善根 不求自身住持之楽。欲抜一切衆生苦故 作願 摂取一切衆生 共同生彼安楽仏国。是名菩薩巧方便回向成就。<br />
+
何者菩薩巧方便回向。菩薩巧方便回向者 謂説礼拝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徳善根 不求自身住持之楽 欲抜一切衆生苦故 作願 摂取一切衆生 共同生彼安楽仏国。是名菩薩巧方便回向成就。<br />
 +
 
 
案王舎城所説 無量寿経三輩生中 雖行有優劣 莫不発皆 無上菩提之心。<br />
 
案王舎城所説 無量寿経三輩生中 雖行有優劣 莫不発皆 無上菩提之心。<br />
 
此無上菩提心 即是願作仏心。願作仏心 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即是 摂取衆生 生有仏国土 心。是故 願生彼安楽浄土者 要発無上菩提心也。<br />
 
此無上菩提心 即是願作仏心。願作仏心 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即是 摂取衆生 生有仏国土 心。是故 願生彼安楽浄土者 要発無上菩提心也。<br />
 
若人 不発無上菩提心 但聞彼国土受楽無間 為楽故 願生亦当不得往生也。<br />
 
若人 不発無上菩提心 但聞彼国土受楽無間 為楽故 願生亦当不得往生也。<br />
是故言 不求自身住持之楽 欲抜一切衆生苦故。住持楽者 謂彼安楽浄土 為阿<br />
+
是故言 不求自身住持之楽 欲抜一切衆生苦故。住持楽者 謂彼安楽浄土 為阿
 
<span id="P--412"></span>
 
<span id="P--412"></span>
 
弥陀如来本願力之所住持 受楽無間也。<br />
 
弥陀如来本願力之所住持 受楽無間也。<br />
 +
 
凡釈回向名義 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徳 施与一切衆生 共向仏道。<br />
 
凡釈回向名義 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徳 施与一切衆生 共向仏道。<br />
巧方便者 謂菩薩願 以己智慧 火焼一切衆生 煩悩草木 若有一衆生 不成仏 我不作仏。<br />
+
巧方便者 謂菩薩願 以己智慧 火焼一切衆生煩悩草木 若有一衆生 不成仏 我不作仏。<br />
而衆生 未尽成仏菩 薩已自成仏 譬如火擿{聴念反}欲擿{聴歴反}一切草木焼令 使尽草木未 尽火擿已尽。以後其身 而身先故 名(巧)方便。此中言方便者 謂作願 摂取一切衆生 共同生彼安楽仏国。彼仏国 即是畢竟 成仏道路 無上方便也。<br />
+
而衆生 未尽 成仏菩薩已自成仏 譬如火擿{聴念反}欲擿{聴歴反}一切草木 焼令使尽 草木未尽 火擿已尽。以後其身 而身先故 名(巧)方便。此中言方便者 謂作願 摂取一切衆生 共同生彼安楽仏国。彼仏国 即是畢竟 成仏道路 無上方便也。<br />
 
<span id="P--413"></span>
 
<span id="P--413"></span>
 +
 
障菩提門者 菩薩如是 善知回向成就 即能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br />
 
障菩提門者 菩薩如是 善知回向成就 即能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br />
何等三種 一者 依智慧門 不求自楽 遠離 我心貪著自身故。知進守退曰。<br />
+
何等三種 一者 依智慧門 不求自楽 遠離 我心貪著自身故。知進守退曰智。<br />
智知 空無我 曰慧。依智故 不求自楽 依慧故 遠離我心貪著自身。<br />
+
知 空無我 曰慧。依智故 不求自楽 依慧故 遠離我心貪著自身。<br />
  
 
二者 依慈悲門 抜一切衆生苦 遠離無安衆生心故。抜苦曰慈。与楽曰悲。依慈故 抜一切衆生苦。依悲故 遠離無安衆生心。<br />
 
二者 依慈悲門 抜一切衆生苦 遠離無安衆生心故。抜苦曰慈。与楽曰悲。依慈故 抜一切衆生苦。依悲故 遠離無安衆生心。<br />
  
 
三者 依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 生憐愍一切衆生心。<br />
 
三者 依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 生憐愍一切衆生心。<br />
依外己故 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是名<br />
+
依外己故 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是名<span id="P--414"></span>
<span id="P--414"></span>
+
 
遠離三種菩提門 相違法。<br />
 
遠離三種菩提門 相違法。<br />
  
308行目: 318行目:
  
 
二者 安清浄心。以抜一切衆生苦故。<br />
 
二者 安清浄心。以抜一切衆生苦故。<br />
菩提是 安穏一切衆生清浄処。若不 作心 抜一切衆生離生死苦 即便違菩提。<br />
+
菩提 是安穏一切衆生 清浄処。若不 作心 抜一切衆生 離生死苦 即便違菩提。<br />
 
是故 抜一切衆生苦 是順菩提門。<br />
 
是故 抜一切衆生苦 是順菩提門。<br />
  
三者楽清浄心。以令一切衆生 得大菩<br />
+
三者楽清浄心。以令一切衆生 得大菩<span id="P--415"></span>
<span id="P--415"></span>
+
 
提故 以摂取衆生 生彼国土故。菩提是 畢竟常楽処。若不令一切衆生 得畢竟常楽 則違菩提。此畢竟常楽 依何而得 依大義(乗)門。大義(乗)門者 謂彼安楽仏国土是也。是故又 言以摂取衆生 生彼国土故。是名三種 随順菩提門法 満足。応知。<br />
 
提故 以摂取衆生 生彼国土故。菩提是 畢竟常楽処。若不令一切衆生 得畢竟常楽 則違菩提。此畢竟常楽 依何而得 依大義(乗)門。大義(乗)門者 謂彼安楽仏国土是也。是故又 言以摂取衆生 生彼国土故。是名三種 随順菩提門法 満足。応知。<br />
  
 
名義摂対者 向説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 摂取般若。般若摂取方便 応知。<br />
 
名義摂対者 向説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 摂取般若。般若摂取方便 応知。<br />
般若者 達如之慧。名方便者 通権之智称。達如 則心行寂滅。通権 則備省衆機之智。備応而無知。寂滅之慧 亦無知而備省。然則智慧方便 相縁而動 相縁而静。動不失静 智慧之功也。静不廃動 方<br />
+
般若者 達如之慧名。方便者 通権之智称。達如 則心行寂滅。通権 則備省衆機之智備応而無知。寂滅之慧 亦無知而備省。然則智慧方便 相縁而動 相縁而静。動不失静 智慧之功也。静不廃動 方<span id="P--416"></span>
<span id="P--416"></span>
+
便之力也。<br />
便之力也。是故 智慧 慈悲 方便 摂取般若。般若摂取方便。応知者 謂応知智慧方便 是菩薩父母。若不依 智慧方便 菩薩法則 不成就。何以故。若無智慧 為衆生時 則堕顛倒。若無方便 観法性時 則証実際。是故応知。<br />
+
  
向説 遠離我心貪著自身 遠離無安衆生心 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 遠離障菩提心 応知。諸法各有障礙相。<br />
+
是故 智慧 慈悲 方便 摂取般若。般若摂取方便。応知者 謂応知智慧方便 是菩薩父母。若不依 智慧方便 菩薩法則 不成就。何以故。若無智慧 為衆生時 則堕顛倒。若無方便 観法性時 則証実際。是故応知。<br />
如風能障静。土能障水。湿能障火。五黒・十悪 障人天。四顛倒障声聞果。<br />
+
 
此中三種 不遠離障菩提心。<br />
+
向説 遠離我心貪著自身 遠離無安衆生心 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 遠離障菩提心 応知。。<br />
 +
諸法各有障礙相 如風能障静。土能障水。湿能障火。五黒・十悪 障人天。四顛倒障声聞果。<br />
 +
此中三種 不遠離 障菩提心。<br />
 
応知者 若欲得無障 当遠離此三種障礙也。<br />
 
応知者 若欲得無障 当遠離此三種障礙也。<br />
 
<span id="P--417"></span>
 
<span id="P--417"></span>
  
向説 無染清浄心安清浄心楽清浄心。<br />
+
向説 無染清浄心 安清浄心 楽清浄心。<br />
 
此三種心 略一処 成就妙楽勝真心 応知。<br />
 
此三種心 略一処 成就妙楽勝真心 応知。<br />
 +
 
楽有三種 一者外楽 謂五識所生楽。二者内楽 謂初禅二禅三禅 意識所生楽。三者法楽{五角反}楽{魯各反}謂智慧 所生楽。此智慧所生楽 従愛仏功徳起。<br />
 
楽有三種 一者外楽 謂五識所生楽。二者内楽 謂初禅二禅三禅 意識所生楽。三者法楽{五角反}楽{魯各反}謂智慧 所生楽。此智慧所生楽 従愛仏功徳起。<br />
是遠離我心 遠離無安衆生心 遠離自供養心 是三種心 清浄増進 略為妙楽勝真心。妙言 其好。以此楽 縁仏生故。勝言 勝出三界中楽。真言 不虚偽 不顛倒。<br />
+
是遠離我心 遠離無安衆生心 遠離自供養心 是三種心 清浄増進 略為妙楽勝真心。妙言 其好。以此楽縁仏 生故。勝言 勝出三界中楽。真言 不虚偽 不顛倒。<br />
  
 
願事成就者 如是菩薩 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 能生清浄仏国土。<br />
 
願事成就者 如是菩薩 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 能生清浄仏国土。<br />
応知 応知者 謂応知此四種清浄功<br />
+
応知 応知者 謂応知此四種清浄功<span id="P--418"></span>
<span id="P--418"></span>
+
徳 能得生彼清浄仏国土 非是他縁而生也。<br />
徳 能得生彼清浄仏国土。非是他縁而生也。<br />
+
  
 
是名 菩薩摩訶薩 随順五種法門 所作随意 自在成就。如向所説 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 随順法門故。<br />
 
是名 菩薩摩訶薩 随順五種法門 所作随意 自在成就。如向所説 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 随順法門故。<br />
随意自在者 言此五種功徳力 能生清浄仏土 出没自在也。身業者 礼拝也。口業者 讃嘆也。意業者 作願也。智業者 観察也。方便智業者 回向也・言此五種業 和合。則是 随順往生浄土法門 自在業成就。<br />
+
随意自在者 言此五種功徳力 能生清浄仏土 出没自在也。身業者 礼拝也。口業者 讃嘆也。意業者 作願也。智業者 観察也。方便智業者 回向也。言此五種業 和合。則是 随順往生浄土法門 自在業成就。<br />
  
利行満足者 復有五種門 漸次成就五種功徳 応知。何者五門 一者近門 二<br />
+
利行満足者 復有五種門 漸次成就五種功徳 応知。何者五門 一者近門 二者大会衆門 三者宅門 四者屋門 五者園林遊戯地門。此五種 示現 入出次
者大会衆門 三者宅門 四者屋門 五者園林遊戯地門。此五種 示現 入出次<br />
+
 
<span id="P--419"></span>
 
<span id="P--419"></span>
 
第相。入相中 初至浄土 是近相。謂入大乗正定聚 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br />
 
第相。入相中 初至浄土 是近相。謂入大乗正定聚 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br />
入浄土已 便入如来大会衆数。入衆数已 当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 当至修行<br />
+
入浄土已 便入如来大会衆数。入衆数已 当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 当至修行所居屋宇{尤挙反}。修行成就已 当至教化地。教化地 即是菩薩自娯楽地。是故 出門 称園林遊戯地門。<br />
所居屋&M007242;{尤挙反}。修行成就已 当至教化地。教化地 即是菩薩自娯楽地。是故 出門 称園林遊戯地門。<br />
+
  
此五種門 初四種門 成就入功徳第。<br />
+
此五種門 初四種門 成就入功徳。<br />
五門成就出功徳。<br />
+
第五門成就出功徳。<br />
 
此入出功徳 何者是。<br />
 
此入出功徳 何者是。<br />
釈言 入第一門者 以礼拝阿弥陀仏 為生彼国故 得生安楽世界、是名第一門。礼仏 願生仏国 是初功徳相、<br />
+
釈言 入第一門者 以礼拝阿弥陀仏 為生彼国故 得生安楽世界。是名第一門。礼仏 願生仏国 是初功徳相。<br />
 
<span id="P--420"></span>
 
<span id="P--420"></span>
  
 
入第二門者 以賛嘆阿弥陀仏 随順名義 称如来名 依如来光明智相 修行故 得入大会衆数。是名入第二門。依如来名義 讃嘆 是第二功徳相。<br />
 
入第二門者 以賛嘆阿弥陀仏 随順名義 称如来名 依如来光明智相 修行故 得入大会衆数。是名入第二門。依如来名義 讃嘆 是第二功徳相。<br />
 +
 
入第三門者 以一心専念作願 生彼 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 得入蓮華蔵世界。是名入第三門。為修寂静止故 一心願生彼国 是第三功徳相。<br />
 
入第三門者 以一心専念作願 生彼 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 得入蓮華蔵世界。是名入第三門。為修寂静止故 一心願生彼国 是第三功徳相。<br />
  
入第四門者 以専念観察 彼妙荘厳 修毘婆舎那故 得到彼所 受用 種種法味楽。是名入第四門。種種法味楽者 毘婆舎那中 有観仏国土清浄味・摂受<br />
+
入第四門者 以専念観察 彼妙荘厳 修毘婆舎那故 得到彼所 受用 種種法味楽。是名入第四門。種種法味楽者 毘婆舎那中 有観仏国土清浄味・摂受
 
<span id="P--421"></span>
 
<span id="P--421"></span>
 
衆生大乗味・畢竟住持不虚作味・類事起行願取仏土味。有如是等 無量荘厳仏道味故 言種種。是第四功徳相。<br />
 
衆生大乗味・畢竟住持不虚作味・類事起行願取仏土味。有如是等 無量荘厳仏道味故 言種種。是第四功徳相。<br />
出第五門者 以大慈悲 観察一切苦悩 衆生示応化身 回入生死園 煩悩林中 遊戯神通 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示応化身者 如法華経 普門示現之類也。遊戯有二義。一者自在義。菩薩度衆生。譬如師子搏鹿 所為不難如似遊戯。二者度無所度義 菩薩観衆生 畢竟無所有。雖度無量衆生 実無一衆生 得滅度者。示度衆生 如似遊戯。言本願力者 示大菩薩 於法身中 常在三昧 而現種種身 種種神通 種<br />
+
 
 +
出第五門者 以大慈悲 観察一切苦悩 衆生示応化身 回入生死園 煩悩林中 遊戯神通 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示応化身者 如法華経 普門示現之類也。<br />
 +
遊戯有二義。一者自在義。菩薩度衆生。譬如師子搏鹿 所為不難如似遊戯。二者度無所度義 菩薩観衆生 畢竟無所有。雖度無量衆生 実無一衆生 得滅度者。示度衆生 如似遊戯。言本願力者 示大菩薩 於法身中 常在三昧 而現種種身 種種神通 種
 
<span id="P--422"></span>
 
<span id="P--422"></span>
種説法 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 雖無鼓者 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 第五功徳相{已上抄出}<br />
+
種説法 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 雖無鼓者 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 第五功徳相。{已上抄出}<br />
  
 
<span id="no18"></span>
 
<span id="no18"></span>
371行目: 382行目:
  
  
顕浄土真実証文類 四<br />
+
 
 +
;顕浄土真実証文類 四<br />
  
 
</div>
 
</div>

2012年7月15日 (日) 12:05時点における最新版

証文類四

  必至滅度之願
  難思議往生

顕浄土真実証文類 四

愚禿釈親鸞集    

(1)

謹顕真実証者 則是利他円満之妙位 無上涅槃之極果也。
即是 出於必至滅度之願。
亦名証大涅槃之願也。
然煩悩成就凡夫 生死罪濁群萌 獲往相回向心行 即時入大乗正定聚之数。
住正定聚故 必至滅度。
必至滅度 即是 常楽。
常楽 即是 畢竟寂滅。
寂滅 即是 無上涅槃。
無上涅槃 即是 無為法身。
無為法身 即是 実相。
実相 即是 法性。
法性 即是 真如。
真如 即是 一如。
然者 弥陀如来 従如来生 示現 報・応・化 種種身也。

(2)
必至滅度願文 大経言
設我得仏 国中人天 不住定聚 必至滅度者 不取正覚。{已上}

(3)
無量寿如来会言
若我成仏 国中有情 若不決定 成等正覚 証大涅槃者 不取菩提。{已上}

(4)
願成就文経言
其有衆生 生彼国者 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 彼仏国中 無諸邪聚 及不定聚。

(5)
又言
彼仏国土 清浄安穏 微妙快楽。次於無為 泥洹之道。其諸声聞・菩薩・天・人 智慧高明 神通洞達。咸同一類 形無異状。
但因順余方故 有人・天之名。顔貌端政 超世希有。容色微妙 非天非人。皆受自然 虚無之身 無極之体。

(6)
又言
彼国衆生 若当生者 皆悉究竟無上菩提 到涅槃処。何以故。若邪定聚 及不定聚 不能了知 建立彼因故。{已上抄要}

(7)
浄土論曰
荘厳妙声功徳成就者 偈言 梵声悟深遠 微妙聞十方 故。
此云何不思議。経言 若人 但聞 彼国土清浄安楽 剋念願生 亦得往生 即入正定聚。此是国土名字 為仏事。安可思議。

荘厳主功徳成就者 偈言正覚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故。
此云何 不思議。正覚阿弥陀 不可思議。彼安楽浄土 為正覚阿弥陀善力住持。云何 可得思議邪。住名不異不滅 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薬 塗種子 在水不蘭 在火不燋。得因縁 即生。何以故 不朽薬力故。若人一 生安楽浄土 後時意 願生三界教化衆生 捨浄土命 随願得生 雖生三界雑生火中 無上菩提種子 畢竟不朽。何以故 以経 正覚阿弥陀善住持故。
荘厳眷属功徳成就者 偈言如来浄華衆 正覚華化生故。此云何不思議。凡是雑生世界 若胎 若卵 若湿 若化 眷属若干苦楽万品。以雑業故。
彼安楽国土 莫非是阿弥陀如来 正覚浄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仏無別道故。
遠通夫四海之内 皆為兄弟也。眷属無量。焉可思議。

(8)
又言
願往生者 本則三三之品 今無一二之殊 亦如溜(淄)澠{食陵反}一味。焉可思議。

(9)
又論曰
荘厳清浄功徳成就者 偈言 観彼世界相 勝過三界道 故。
此云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悩成就 亦得生彼浄土 三界繋業 畢竟不牽。
則是不断煩悩得涅槃分。焉可思議。{已上抄要}

(10)
安楽集云
然二仏神力 応亦斉等。但釈迦如来 不申己能 故顕彼長 欲使一切衆生 莫不斉帰。是故釈迦 処処嘆帰。須知此意也。
是故曇鸞法師正意 帰西故 傍大経奉讃曰。
安楽声聞菩薩衆 人天智慧咸洞達。
身相荘厳無殊異。但順他方故列名。
顔容端政無可比。精微妙躯非人天。
虚無之身無極体。是故頂礼平等力。{已上}

(11)
光明寺疏云
言弘願者 如大経説。一切善悪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乗阿弥陀仏大願業力 為増上縁也。又仏蜜意弘深 教門難暁。
三賢・十聖 弗惻所闚。況我信外軽毛。敢知旨趣。仰惟釈迦此方発遣 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喚此遣 豈容不去也。唯可懃奉法 畢命為期 捨此穢身 即証彼法性之常楽。

(12)
又云
西方寂静無為楽 畢竟逍遥離有無。
大悲熏心遊法界。分身利物等無殊。
或現神通而説法 或現相好入無余。
変現荘厳随意出。群生見者罪皆除。

又賛云
帰去来   魔郷不可停。
曠劫来流転 六道尽皆逕。
到処無余楽。唯聞生死声。
畢此生平後 入彼涅槃城。{已上}

(13)

夫案真宗教行信証者 如来大悲回向之利益。
故若因若果無 有一事 非阿弥陀如来 清浄願心之所 回向成就。
因浄故果亦浄也 応知。

(14)

二言還相回向者 則是利他教化地益也。
則是出 於必至補処之願。亦名一生補処之願。亦可名還相回向之願也。
顕註論故 不出願文 可披論註。

(15)
浄土論曰
出第五門者 以大慈悲 観察一切苦悩衆生 示応化身。
回入生死園煩悩林中 遊戯神通 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 是名出第五門。{已上}

(16)
論註曰
還相者 生彼土已 得奢摩他 毘婆舎那 方便力成就 回入生死稠林 教化一切衆生 共向仏道。
若往若還 皆為抜衆生 渡生死海 是故言 回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17)
又言
即見彼仏 未証浄心菩薩 畢竟得証平等法身。与浄心菩薩与上地諸菩薩 畢竟同 得寂滅平等故。
平等法身者 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薩也。(寂滅平等者 即此法身菩薩所証)寂滅平等之法也。
以得此寂滅平等法故 名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薩所得故 名為寂滅平等法也。此菩薩 得報生三昧。
以三昧神力 能一処一念一時 徧十方世界 種種供養一切諸仏 及諸仏大会衆海。能於無量世界 無仏法僧処 種種示現 種種教化度脱一切衆生 常作仏事。
初無往来想 供養想 度脱想。是故此身名為平等法身。
此法 名為 寂滅平等法。
未証浄心菩薩者 初地已上 七地以還 諸菩薩也。
此菩薩 亦能現身 若百若千若万若億若百千万億 無仏国土 施作仏事。
要作心 入三昧 乃能非不作心。
以作心故 名為未証浄心。
此菩薩 願生安楽浄土 即見阿弥陀仏。見阿弥陀仏時 与上地諸菩薩 畢竟身等法等。
龍樹菩薩 婆藪槃頭菩薩輩 願生彼者 当為此耳。

問曰 案十地経 菩薩進趣階級 漸有無量功勲。逕多劫数。然後乃得此。云何見阿弥陀仏時 畢竟与上地諸菩薩 身等法等邪。

答曰 畢竟者 未言即等也。
畢竟不失此等故 言等耳。

問曰 若不即等 復何得言菩薩。但登初地 以漸増進 自然当与仏等。何仮言与上地菩薩等。

答曰 菩薩於七地中 得大寂滅 上不見諸仏可求 下不見衆生可度。欲捨仏道 証於実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仏神力加勧 即便滅度与二乗無異。
菩薩若往生安楽 見阿弥陀仏 即無此難。是故須言畢竟平等。
復次無量寿経中 阿弥陀如来本願言
 設我得仏 他方仏土 諸菩薩衆 来生我国 究竟必至一生補処 除其本願自在所化 為衆生故 被弘誓鎧積累徳本 度脱一切遊諸仏国 修菩薩行 供養十方諸仏如来 開化恒砂無量衆生 使立無上正真之道 超出常倫 諸地之行現前 修 習普賢之徳 若不爾者不取正覚。
按此経 推彼国菩薩 或可不従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階次者 是釈迦如来 於閻浮提一応化道耳。他方浄土 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 仏法最不可思議。若言菩薩 必従一地至一地 無超越之理 未敢詳也。
譬如有樹 名曰好堅。是樹地生 百歳。乃具一日長 高百丈。日日如此。計百歳之長 豈類循松邪。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堅 何能不疑即日。
有人聞釈迦如来 証羅漢於一聴制 無生於終朝 謂是接誘之言 非称実之説。聞此論事亦当不信。夫非常之言 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可其宜也。

略説八句 示現如来自利利他 功徳荘厳 次第成就応知。
此云何次第 前十七句 是荘厳国土功徳成就。既知国土相 応知国土之主。是故次観仏荘厳功徳。彼仏若為荘厳 於何処座。
是故先観座。既知座 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観仏荘厳身業。既知身業 応知有何声名。
是故次観仏荘厳口業。既知名聞 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観仏荘厳心業。既知三業具足 応知為人天大師 堪受化者 是誰。是故次観大衆功徳。 既知 大衆有無量功徳 宜知上首者誰。是故次観上首。上首是仏。既知上首 恐同長劫。是故次観主。既知是主 主有何増上。是故次観荘厳不虚作住持。八句次第成也。


観菩薩者 云何観察菩薩荘厳功徳成就。観察菩薩荘厳功徳成就者 観彼菩薩 有四種正修行功徳成就 応知。
真如是諸法正体。体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実修行。体唯一如 而義分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

何者為四。一者於一仏土 身不動揺 而徧十方。種種応化 如実修行常作仏事。

偈言
安楽国清浄 常転無垢輪
化仏菩薩日 如須弥住持。
故。

開諸衆生淤泥華故。八地已上菩薩 常在三昧 以三昧力 身不動本処 而能徧至十方 供養諸仏 教化衆生。
無垢輪者 仏地功徳也。仏地功徳 無習気煩悩垢。仏為諸菩薩 常転此法輪。
諸大菩薩亦能以此法輪 開導一切 無蹔時休息。故言常転。法身如日 而応化身光 徧諸世界也。言日未足 以明不動 復言如須弥住持也。
淤泥華者 経言 高原陸地 不生蓮華。卑湿淤泥 乃生蓮華。此喩凡夫在煩悩泥中 為菩薩開導 能生仏正覚華。諒夫紹隆三宝 常使不絶。

二者 彼応化身 一切時不前不後 一心一念放大光明 悉能徧至十方世界 教化衆生。種種方便 修行所作 滅除一切衆生苦故。
偈言
無垢荘厳光 一念及一時
普照諸仏会 利益諸群生
故。
上言不動而至。容或至有前後。是故復言 一念一時無前無後也。

三者 彼於一切世界 無余照諸仏会。大衆無余 広大無量 供養恭敬賛嘆 諸仏如来功徳。
偈言
雨天楽華衣 妙香等供養
讃諸仏功徳 無有分別心
故。
無余者 明徧至一切世界 一切諸仏大会 無有一世界・一仏会不至也。
肇公言 法身無像而殊形。並応至韻。無言 而玄籍弥布 冥権無謀 而動与事会。蓋斯意也。

四者 彼於十方一切世界 無三宝処 住持荘厳 仏法僧宝功徳大海 徧示令解如実修行。
偈言
何等世界無 仏法功徳宝
我願皆往生 示仏法如仏
故。
上三句 雖言徧至 皆是有仏国土。
若無此句 便是法身 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観行体相竟。

已下 是解義中第四重。名為浄入願心。浄入願心者 又向説 観察荘厳仏土功徳成就 荘厳仏功徳成就 荘厳菩薩功徳成就。此三種成就 願心荘厳 応知。
応知者 応知此三種荘厳 成就由 本四十八願等 清浄願心之所荘厳 因浄故 果浄。非無因 他因有也。

略説入一法句故。上国土荘厳十七句 如来荘厳八句 菩薩荘厳四句 為広。
入一法句者 為略。何故 示現広略相入 諸仏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 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 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 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広略相入 統以法名。菩薩 若不知広略相入 則不能自利利他。

一法句者 謂清浄句。清浄句者 謂真実智慧 無為法身故。此三句 展転相入。
依何義 名之為法 以清浄故。
依何義 名為清浄 以真実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実智慧者 実相智慧也。実相 無相故 真智無知也。無為法身者 法性身也。法性寂 滅故 法身無相也。無相故 能無不相。是故 相好荘厳即法身也。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 即真実智慧也。以真実而目智慧 明智慧 非作 非非作也。
以無為 而樹法身 明法身 非色非非色也。
非于非者 豈非 非之能是乎。蓋無非 之曰是也。
自是 無待復非是也。非是非非 百非之所不喩。是故言 清浄句。清浄句者 謂真実智慧無為法身也。

此清浄有二種 応知。上転入句中 通一法 入清浄 通清浄入法身。今将 別清浄 出二種故。故言応知。

何等二種 一者器世間清浄 二者衆生世間清浄。器世間清浄者 如向説十七種荘厳仏土功徳成就 是名器世間清浄。
衆生世間清浄者 如向説 八種荘厳仏功徳成就 四種荘厳菩薩功徳成就 是名衆生世間清浄。
如是 一法句 摂二種清浄義 応知。

夫衆生 為別報之体。国土為共報之用。体用不一。所以応知。
然諸法 心成無余境界。衆生及器 復不得異不一。則義 分不異 同清浄。
器者用也。謂彼浄土 是彼清浄衆生之所受用故 名為器。如浄食用不浄器 以器不浄故 食亦不浄。不浄食 用浄器 食不浄故 器亦不浄。要二倶潔 乃得称浄。
是以 一 清浄名 必摂二種。

問曰 言衆生清浄 則是仏与菩薩。彼諸人天 得入此清浄数不。

答曰 得名清浄 非実清浄。譬如出家聖人 以殺煩悩賊故 名為比丘。凡夫出家者 亦名比丘。
又如灌頂王子初生之時 具三十二相 即為七宝所属。雖未能為転輪王事 亦名転輪王。以其必為転輪王故 彼諸人天 亦復如是。皆入大乗正定之聚 畢竟当得 清浄法身。以当得故 得名清浄。

善巧摂化者 如是菩薩 奢摩他 毘婆舎那 広略修行 成就柔軟心。
柔軟心者 謂広略止観 相順修行 成不二心也。
譬如以水 取影 清静相資 而成就也。

如実 知広略諸法。如実知者 如実相而知也。広中二十九句 略中一句 莫非実相也。

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如是者 如前後広略 皆実相也。以知実相故 則知三界衆生虚妄相也。知衆生虚妄 則生真実慈悲也。知真実法身 則起真実帰依也。慈悲之与帰依巧方便 在下。

何者菩薩巧方便回向。菩薩巧方便回向者 謂説礼拝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徳善根 不求自身住持之楽 欲抜一切衆生苦故 作願 摂取一切衆生 共同生彼安楽仏国。是名菩薩巧方便回向成就。

案王舎城所説 無量寿経三輩生中 雖行有優劣 莫不発皆 無上菩提之心。
此無上菩提心 即是願作仏心。願作仏心 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即是 摂取衆生 生有仏国土 心。是故 願生彼安楽浄土者 要発無上菩提心也。
若人 不発無上菩提心 但聞彼国土受楽無間 為楽故 願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是故言 不求自身住持之楽 欲抜一切衆生苦故。住持楽者 謂彼安楽浄土 為阿 弥陀如来本願力之所住持 受楽無間也。

凡釈回向名義 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徳 施与一切衆生 共向仏道。
巧方便者 謂菩薩願 以己智慧 火焼一切衆生煩悩草木 若有一衆生 不成仏 我不作仏。
而衆生 未尽 成仏菩薩已自成仏 譬如火擿{聴念反}欲擿{聴歴反}一切草木 焼令使尽 草木未尽 火擿已尽。以後其身 而身先故 名(巧)方便。此中言方便者 謂作願 摂取一切衆生 共同生彼安楽仏国。彼仏国 即是畢竟 成仏道路 無上方便也。

障菩提門者 菩薩如是 善知回向成就 即能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何等三種 一者 依智慧門 不求自楽 遠離 我心貪著自身故。知進守退曰智。
知 空無我 曰慧。依智故 不求自楽 依慧故 遠離我心貪著自身。

二者 依慈悲門 抜一切衆生苦 遠離無安衆生心故。抜苦曰慈。与楽曰悲。依慈故 抜一切衆生苦。依悲故 遠離無安衆生心。

三者 依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 生憐愍一切衆生心。
依外己故 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是名 遠離三種菩提門 相違法。

順菩提門者 菩薩遠離 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得三種随順菩提門法 満足故。何等三種 一者無染清浄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楽故。菩提是 無染清浄処。若為身 求楽 即違菩提。是故 無染清浄心 是順菩提門。

二者 安清浄心。以抜一切衆生苦故。
菩提 是安穏一切衆生 清浄処。若不 作心 抜一切衆生 離生死苦 即便違菩提。
是故 抜一切衆生苦 是順菩提門。

三者楽清浄心。以令一切衆生 得大菩 提故 以摂取衆生 生彼国土故。菩提是 畢竟常楽処。若不令一切衆生 得畢竟常楽 則違菩提。此畢竟常楽 依何而得 依大義(乗)門。大義(乗)門者 謂彼安楽仏国土是也。是故又 言以摂取衆生 生彼国土故。是名三種 随順菩提門法 満足。応知。

名義摂対者 向説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 摂取般若。般若摂取方便 応知。
般若者 達如之慧名。方便者 通権之智称。達如 則心行寂滅。通権 則備省衆機之智備応而無知。寂滅之慧 亦無知而備省。然則智慧方便 相縁而動 相縁而静。動不失静 智慧之功也。静不廃動 方 便之力也。

是故 智慧 慈悲 方便 摂取般若。般若摂取方便。応知者 謂応知智慧方便 是菩薩父母。若不依 智慧方便 菩薩法則 不成就。何以故。若無智慧 為衆生時 則堕顛倒。若無方便 観法性時 則証実際。是故応知。

向説 遠離我心貪著自身 遠離無安衆生心 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 遠離障菩提心 応知。。
諸法各有障礙相 如風能障静。土能障水。湿能障火。五黒・十悪 障人天。四顛倒障声聞果。
此中三種 不遠離 障菩提心。
応知者 若欲得無障 当遠離此三種障礙也。

向説 無染清浄心 安清浄心 楽清浄心。
此三種心 略一処 成就妙楽勝真心 応知。

楽有三種 一者外楽 謂五識所生楽。二者内楽 謂初禅二禅三禅 意識所生楽。三者法楽{五角反}楽{魯各反}謂智慧 所生楽。此智慧所生楽 従愛仏功徳起。
是遠離我心 遠離無安衆生心 遠離自供養心 是三種心 清浄増進 略為妙楽勝真心。妙言 其好。以此楽縁仏 生故。勝言 勝出三界中楽。真言 不虚偽 不顛倒。

願事成就者 如是菩薩 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 能生清浄仏国土。
応知 応知者 謂応知此四種清浄功 徳 能得生彼清浄仏国土 非是他縁而生也。

是名 菩薩摩訶薩 随順五種法門 所作随意 自在成就。如向所説 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 随順法門故。
随意自在者 言此五種功徳力 能生清浄仏土 出没自在也。身業者 礼拝也。口業者 讃嘆也。意業者 作願也。智業者 観察也。方便智業者 回向也。言此五種業 和合。則是 随順往生浄土法門 自在業成就。

利行満足者 復有五種門 漸次成就五種功徳 応知。何者五門 一者近門 二者大会衆門 三者宅門 四者屋門 五者園林遊戯地門。此五種 示現 入出次 第相。入相中 初至浄土 是近相。謂入大乗正定聚 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入浄土已 便入如来大会衆数。入衆数已 当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 当至修行所居屋宇{尤挙反}。修行成就已 当至教化地。教化地 即是菩薩自娯楽地。是故 出門 称園林遊戯地門。

此五種門 初四種門 成就入功徳。
第五門成就出功徳。
此入出功徳 何者是。
釈言 入第一門者 以礼拝阿弥陀仏 為生彼国故 得生安楽世界。是名第一門。礼仏 願生仏国 是初功徳相。

入第二門者 以賛嘆阿弥陀仏 随順名義 称如来名 依如来光明智相 修行故 得入大会衆数。是名入第二門。依如来名義 讃嘆 是第二功徳相。

入第三門者 以一心専念作願 生彼 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 得入蓮華蔵世界。是名入第三門。為修寂静止故 一心願生彼国 是第三功徳相。

入第四門者 以専念観察 彼妙荘厳 修毘婆舎那故 得到彼所 受用 種種法味楽。是名入第四門。種種法味楽者 毘婆舎那中 有観仏国土清浄味・摂受 衆生大乗味・畢竟住持不虚作味・類事起行願取仏土味。有如是等 無量荘厳仏道味故 言種種。是第四功徳相。

出第五門者 以大慈悲 観察一切苦悩 衆生示応化身 回入生死園 煩悩林中 遊戯神通 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示応化身者 如法華経 普門示現之類也。
遊戯有二義。一者自在義。菩薩度衆生。譬如師子搏鹿 所為不難如似遊戯。二者度無所度義 菩薩観衆生 畢竟無所有。雖度無量衆生 実無一衆生 得滅度者。示度衆生 如似遊戯。言本願力者 示大菩薩 於法身中 常在三昧 而現種種身 種種神通 種 種説法 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 雖無鼓者 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 第五功徳相。{已上抄出}

(18)

爾者大聖真言 誠知。証大涅槃 籍願力回向。
還相利益 顕利他正意。是以 論主宣布 広大無礙一心 普徧開化 雑染堪忍群萌。
宗師 顕示大悲往還回向 慇懃弘宣 他利利他深義。
仰可奉持 特可頂戴矣。


顕浄土真実証文類 四